哈医大二院首批援鄂医疗队护理团队:在武汉战“疫”让我们成长 

2020年03月04日20:52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病区内患者即将出院,与护理过他们的护士们合影留念。

 人民网哈尔滨3月4日电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11楼C区是哈医大二院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普通患者救治组负责的病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病区内前后共收治了100余人,已有40余人治愈出院,无论从收治患者人数还是救治质量方面都做到了最好,哈医大二院也因此成为受援医院里的一支最可靠、最受信赖的“最强外援”。目前,病区内的50张病床仍处于满床状态,但很多患者的病情已稳定,正在等待核酸检测结果。这些可喜的成绩背后离不开医疗专家的精湛医术,更离不开护理团队的细心照护。

护理组长李谦鼓励患者早日战胜新冠肺炎。

千里驰援同战“疫” 两地携手友情深

哈医大二院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的9名呼吸内科护士、8名感染科护士、1名胸外科护士和38名武汉协和西院各临床科室的护士们整编组成一支新的护理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病区内的护理工作。两名有着20余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士长,44岁的李谦和46岁的于志鸿共同扛起了哈医大二院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普通患者救治组护理组长的重任,她们每天都会和护士们一起进驻病区,带领整个护理团队完成病区内的各项护理工作,发现问题马上总结、改进。

 

护理组长于志鸿精心照顾病区里的患者。

正式进驻病区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护士们很关照这些远道而来的“战友们”,哈医大二院的护士们也都以谦虚的态度,主动学习并快速掌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微机系统操作、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及其他护理工作流程,全心投入工作中。但很快第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除哈医大二院带来的9个呼吸内科专科护士外,其他护士对呼吸内科的专科护理并不太熟悉。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及临床技能操作大家都没有问题,但很多人对“呼吸机、大无创、高流量”的专业术语很陌生,呼吸机面罩的清洗及调整,氧流量的调整也都需要由哈医大二院呼吸内科的护士们来进行。

 

呼吸内科护士王君玮对病区内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为解决这个问题,护理组长李谦将新冠肺炎患者护理要点、吸氧患者注意事项、使用呼吸机过程中对病人的观察要点等进行总结整理并发给病区内的所有护士们作为参考,并在微信群里进行答疑。经过一周的磨合期,病区里的每一名护士都可以独立的看管患者,极大地提高了病区的护理质量。

“专业不同不要紧,但最起码在对疾病的认知上必须达到同质化。普通患者的一般护理各个科的护士都会,但既然来到这里,特殊护理也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高效的工作,照顾好病房内的所有患者。尽管我们存在南北差异,交流沟通的时候也存在过分歧,但大家总是会选择最有利于病人的、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开展工作。”李谦坚定地说。

“一个月的时间,病区内没有任何的不良事件和护理事故,哈医大二院的护理团队还在技术上给我们巨大的支持,她们是我们最信赖的战友!不怕苦,不怕累,千里驰援,越是艰险越向前,让我们非常感动,她们更是我们最亲密的家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护士长刘菊称赞道。

呼吸内科钟琳与她的“小粉丝们”。

坚定逆行中提升技能

“钟琳老师,我们可以和您合张影吗?您扎针采血的技术和插管护理操作太棒了,和您搭班,很踏实!”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两名护士轻声询问着。扎针采血是护士的基本功,但在隔离病房里进行这项操作却成了一件难事。戴着三层防护手套会降低对血管搏动的触摸感,满是雾气水珠的防护镜也会挡住护士们的视线,但哈医大二院呼吸内科的护士钟琳总是能一针成功,减少患者的疼痛不适感。不仅如此,考虑到病区里随时都可能会有从重症病房转回来的气管插管患者,或者病情突然加重需要紧急插管并转送重症病房的患者。为了能更好地护理患者,钟琳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向重症医学科的专科护士学习请教,密闭式吸痰及插管护理等知识,这也让年仅32岁的钟琳成为了当地很多年轻护士的“偶像”。

 

钟琳为病区内的患者采血。

2月22日晚10点多,护理组长李谦突然接到了武汉市协和医院西院打来的求助电话,病房里的一名患者病情突然加重,需要紧急插管并转送至重症病区,请求支援,李谦赶紧叫上了刚刚结束值班返回驻地的钟琳,两人一同返回医院。“当时患者病情十分危急,大量的痰性分泌物堵住了气道,血氧低落至30,气管插管后血氧上升到85,连接好密闭式吸痰管后,我立即帮助患者吸痰,并将病人转送至重症病区,我们处理好这些事情回到驻地酒店已经凌晨1点多了。”钟琳回忆道。

当地的护士长充满愧疚地说:“真是辛苦你了,很抱歉让你们大晚上的折腾一趟。”但钟琳却回复,“这是我们分内之事,我们到武汉来就是为了帮你们分担工作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抗击新冠肺炎,挽救患者生命。”

钟琳说:“我没有时间想太多,我只知道我必须马上适应新环境,逼着自己更加沉着冷静,我在进行每一项操作前都得更仔细小心,只有这样我才能帮到更多的患者。”在武汉的这段日子,她得到了技能的提升,也增加了她对职业的认同感。

感染科护士孙慧核对患者用药信息。

一面是孩子 一面是战士

在武汉,哈医大二院首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里有包括哈医大二院感染科三病房护士长于志鸿和感染科一病房代理护士长孙慧在内的8名来自感染科的护士,“70后”1人、“80后”5人、“90后”2人,均在普通患者救治组里。

根据驻地严格的感控管理要求,队员间也要减少接触,休息时间只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难免让人感觉孤单寂寞;而前方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对队员们的心理也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让人感觉渺小无力。在别人的眼里,她们是白衣天使,但在于志鸿和孙慧的眼里,她们都还是孩子,于志鸿和孙慧总是抽出时间在微信群内定期召开“视频会议”,对大家进行心理疏导,并叮嘱个人防护注意事项。“傲傲、美聪、静静、岩岩、雅静、伟伟,大家把摄像头打开,说说今天在工作中都遇到什么困惑了……”

 

感染科护士孙慧、张美聪与共同搭班武汉协和医院的护士们合影。

于志鸿说:“在家里,她们都是家人的掌上明珠,我们把她们带出来了,就要对她们负责,要把她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去。”

“离开家已经一个多月了,大家都很想念家乡,每天的护理工作很繁琐,任务也比较重,她们的身心健康更需要我时时刻刻去关注,我不希望她们承受这些压力,更希望她们把这些心理压力释放出来。”孙慧说。

当地护士为感染科护士陈岩亲手绣制香囊。

1991年出生的感染科护士张美聪说:“一个人的作用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我和我的队友们在一起,集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会越来越大。在武汉的每一个人都很辛苦,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早日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段日子,让原本互不相识的一群人成为了一家人,在同一战壕里,哈医大二院和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护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纷纷相约“等疫情过后,一起在武汉看樱花。等疫情过后,明年去哈尔滨看冰灯。”“疫情结束带你吃热干面,再去东北吃锅包肉。”“等我们可以摘下口罩了,一定要再一起拍个照。”(赵丹、李华虹、杨嘉安)

本组图片由哈医大二院提供

 

(责编:赵怡、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