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别忽视心理健康 专家教你守住复产复工后的心理“防线”

2020年03月25日10:58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人民网哈尔滨3月25日电(杨雪楠)随着疫情逐渐稳定,黑龙江省各单位、企业正在有序推进复产复工。需要注意的是,在准备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用品的同时,别忽视了自己的心理健康。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艳杰教授表示,疫情导致的居家状态会让人们的心理出现一些变化,杨艳杰通过连日来的调研,总结出几种复产复工前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出现这些问题,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试,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着急上班型:在家很郁闷 恨不得马上去上班

疫情打破了人们多年以来的生活规律,那些每天早出晚归的工薪夫妻,如今天天在家里四目相对,三餐都要自己做,家中的孩子也无处“托付”,每天面对生活琐事,难免会出现摩擦。加上疫情让人闷在家里,心浮气躁,容易产生冲动情绪。

杨艳杰教授在调研中发现,因为长时间在家而发生家庭矛盾的不在少数,有的夫妻俩甚至声称“再不上班就过不下去了”,迫不及待地想“逃离”家庭,回到单位。

杨教授认为,一味的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夫妻俩应该正确面对发生矛盾的根源,共同克服目前的困难。如果发现自己最近情绪容易冲动、缺少耐心,要做些放松疗法,缓解自己的紧张焦虑,对待家人多些耐心和包容。

逃避上班型:一直在家呆着该多好

杨艳杰教授通过调研发现,除了有一部分人有想马上上班这种极端想法外,还有另一个极端,就是不想上班的人群。有这种想法的人,一般都有着比较稳定的收入,疫情对收入影响不大。

近日,哈尔滨市的一位女士通过心理援助热线找到杨艳杰,诉说了她的苦恼,她表示,在单位跟同事关系不是很好,总是发生摩擦,最近在家呆了一段时间,觉得心情很好,产生了不想上班的念头。杨教授得知这位女士的工资是固定的,疫情期间也照常开工资。“首先这位女士在单位的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她没有想过要好好处理与同事们的关系,反而产生了逃避心理,觉得不见人在家还有工资拿,这样挺好的。但是她忘记了,这只是疫情造成的暂时的不正常状态,每天上班与同事相处,才是正常状态。我们不能期望一种不正常状态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如果这位女士不是固定收入的职工,可能她的想法就不一样了。”杨艳杰说道。

还有一类不想上班的人群,担心“上班有风险”,觉得还是在家呆着更安全。杨教授表示:“这类人群对疫情过度恐慌焦虑,应该正确的看待疫情,只要防控措施正确,我们就是安全的。”

疫情容易造成认知偏差 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无论是想立刻上班的,还是想一直在家呆着不想上班的,这都是一种认知偏差。疫情改变了我们原本的生活状态,长时间在家让一些人将这种非正常状态错当成了正常状态,要及时纠正这种认知偏差。”杨艳杰教授表示,出现这种心态的人们,要及时提醒自己,目前的状态并不是一个长期的、正常的状态,而是一个短期的、非正常的状态,每天上班才是正常的状态。

无论是想上班,还是不想上班,都有一种逃避心理,而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正视问题才能让问题最终获得解决。杨教授表示,无论是单位还是家庭,纠纷多是围绕着人际关系,为了避免在家中和单位“出口伤人”,可以试一试“空椅子”,拿一把椅子放在对面,想象椅子上坐着一个你想要见的人,然后对着这个人说你想要说的话,可以倾诉,也可以发泄,想象对方会如何回应,让情绪有一个宣泄的出口。

记录“情绪日记”或者“压力日记”也是一种方法,通过日记的方式将感受到的压力记录下来,并进行一次压力评分,然后跟踪这个压力过两天再回头看这件事,你会发现你对这件事的评分下降了,再过几天再回头看,再做一次评分。杨教授表示,这是一种放松训练,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引导自己正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些方法都无法让你放松下来,就需要向专家求助了。”杨教授表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也让人感受到了压力,如果原本就有轻度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加重。如果心中有情绪想要宣泄排解,也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心理援助热线,向专家求助咨询。

专家建议上班前应该先做做“心理健康操”

复产复工不光要准备好酒精、口罩,更要做好“心理准备”。杨艳杰教授建议大家,首先不要过度担心“上班会被传染”,只要单位和个人都按照要求做好防护措施,我们就是安全的。为了更好地适应上班的节奏,建议复工前一周左右要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三餐规律。提前给头脑充充电,多关注时事新闻,读一读与职业相关的书籍,让长期“放空”的大脑重新思考起来、活跃起来。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和一定的社交。通过这些“心理健康操”,可以更好地适应复工后的生产生活。 

 

(责编:邹慧、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