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湿地:“清新福建”的一张生态名片 

2020年05月02日10:49  来源:新华网
 

清晨,站在福州闽江河口湿地鳝鱼滩的沙洲上极目远眺,一幅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一群野鸭从茂密的水草中跃起,一队大凤头燕鸥紧贴着水面掠过,逾千只滨鹬在不远处的沙滩上觅食,还有数十只黑脸琵鹭在草丛中嬉戏。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河口湿地面积超过2300公顷,是福建最大的原生态河口湿地,也是东亚至澳大利亚之间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区内野生动植物达1089种,其中水鸟有152种,占福建水鸟总种数的80.4%,每年在此迁徙停歇的水鸟总数超过5万只,包括黑嘴端凤头燕鸥、卷羽鹈鹕、黑脸琵鹭、勺嘴鹬和遗鸥等极危和濒危鸟类。湿地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等称号,成为“清新福建”的一张重要生态名片。

黑嘴端凤头燕鸥因数量稀少、行踪难觅,被鸟类学家称为“神话之鸟”,曾在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63年,一度被认定已经灭绝,但2004年其重现在闽江河口湿地。此后每年4月至9月,黑嘴端凤头燕鸥都会在这里的沙洲上栖息、繁衍。鸟类学家观测统计,该鸟全球现存量不足100只,而在闽江河口湿地最多时一次就发现了16只。

湿地管委会主任郑航告诉记者,曾几何时,由于当地居民对湿地随意侵占破坏,及外来入侵生物大米草的泛滥,闽江河口湿地面积锐减,污染加剧。

湿地生态环境亮起“红灯”,引起福建省上下高度关注。2003年湿地所在的福州长乐市政府申请撤销了该区位的围垦项目,建立了县(市)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10年该湿地建成福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13年6月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的自然保护主要是围绕实施湿地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科研设施和鸟类监测工程建设、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等方面进行的。同时,积极拓展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2016年陆续实施的《福州市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水产养殖管理规定》,又从立法层面为保护区提供了法律支持。

谈到保护区的工作,郑航如数家珍:采取“刈割旋耕”、人工除治等物理方法,在自然保护区完成除治大米草1500亩;综合采取打通土堰等工程营造生态鸟岛,将2123亩的退养区域修建成适合鸟类栖息、觅食的乐园;与周边执法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开展常态化执法巡护,建立“闽江河口湿地生态司法保护基地”,对违法捕鸟、滩涂挖蛏、机械入区等开展清查工作;全面建立起海漂垃圾清理工作长效机制,海漂垃圾年清理量达150吨以上;通过举办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候鸟日等活动,凝聚湿地保护共识。

郑航介绍,2018年以来,湿地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接近1.28亿元,新设置了区划界标、哨卡等设施50多处,多次升级巡护车、巡护船、GPS定位装置等巡护设施,建成水鸟活动网络实时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湿地核心区的湿地与水鸟监测全覆盖,做到了对各种违法违规破坏湿地行为的早发现、早制止。

春末夏初,广袤的闽江河口湿地上绿意盎然,观鸟长廊人来人往。坐在观鸟长廊的休息木凳上,望着远处时起时落的成群水鸟,郑航对记者说:“随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推进,闽江河口湿地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生态环境将会变得更好,今后来这里的候鸟将会更多!”(记者 梅永存)

(责编:王艳、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