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靠双手,小康重实干

本报记者 高 炳 郁静娴 王 沛

2020年05月29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摘掉贫困帽,种出好收成,乡村环境日日好……随着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这些乡亲们曾经的期盼都一个个变成了现实。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乡亲们还有哪些新期盼,记者深入乡村一线,近距离观察乡村的变化,聆听乡亲们的心声。

脱贫户晏昌平扩大养蚕规模

产业扶对头 致富不发愁

时已入夏,但清晨的秦岭深处,仍透着丝丝寒意。

晏昌平起个大早,趁妻子徐德美做早饭的工夫,他已上山采完桑叶,用竹篓背回了家。

“凌晨下小雨,打湿了桑叶,蚕直接吃会生病。”晏昌平配好消毒液,把桑叶泡5分钟,捞出来烘干后,才轻轻撒在蚕簸里,“这些‘宝贝疙瘩’得精心伺候,今年的好收成,还靠它!”

晏昌平忙着,徐德美也不得闲。室内温度低,她生起炉火,给春蚕取暖,“太冷蚕儿长不好,太热桑叶枯得快,22度最好!”

在秦巴山区陕西石泉县这方山水里,百姓兴桑养蚕,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合心村,养了一辈子蚕的父老乡亲,也不在少数。但晏家的这些小诀窍,都是来自村里的第一书记陈子培。4年前,陈子培第一次跨进晏昌平家时,山涧里的土房子已经松松垮垮。“夫妻俩养了2张蚕、种了几亩地,勉强供俩娃上学。”在高级农艺师陈子培看来,“技术落后、桑园太少,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陈子培带领村民,新辟出400亩密植桑园,用新品种“强桑”替代“荆桑”,成熟后可供养800张蚕;引进小蚕共育、蚕台饲养等技术,仅用几年光景,合心村已整村脱贫。

有了带头人,本就勤劳的晏昌平和徐德美,更加卖力了:在山坡8亩桑园里,套种7000多株新桑苗;学习新技术,养蚕规模增至8张;种植5亩魔芋、3亩水稻、1亩辣椒;养了3头牛、4头猪、60只鸡……2019年,家里挣了近9万元;120平方米的蚕室,修整一新;山脚下的安置房,装饰得整洁又漂亮。

“眼下脱了贫,往后还要致富呢!”对于下一步规划,晏昌平的思路很清晰:好好盯管桑园,在两三年内更替完新品种,让桑叶更大、更肥厚;多参加培训班,向专家讨教技术,养蚕规模再翻一番。

“养蚕要靠‘巧劲儿’,劳动强度就能小很多。过两年桑树大了,养16张蚕也不累。”晏昌平告诉记者,“到那时,俩娃娃就大学毕业了,生活还有好光景哩。”

谈及自己的期盼,晏昌平笑言,前一阵儿,他牵头山坳里11户邻家,在山坡的桑园间铺了一条路,还打上了水泥。“希望这山路能更宽敞,今后大伙儿养蚕规模大了,需要大车小车送货拉人,路好了致富的日子才更牢靠。”

晏昌平想的,确实长远。如今,村庄的蚕桑产业,正做得更大、更深。“蚕桑浑身是宝,专家说除了拿桑叶喂蚕,还能用桑园养鸡,蚕沙做枕头,桑枝做食用菌……”晏昌平期待满满,“这是发展的新方向,眼下大伙儿都憋着劲儿,盼着搭上这个车哩!”

【记者观察】

在陈子培带动下,晏昌平养蚕脱了贫,大山深处的合心村,也迎来产业兴旺的新光景。这个小山村的变化是脱贫攻坚的缩影。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越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弦、加把劲,产业基础打得牢不牢,致富技能掌握好不好,收入增长势头稳不稳,只有这些任务都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可喜的是,政策已经明确,对退出的贫困人口,要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帮扶措施不刹车,驻村工作队不会撤。对于刚脱了贫正憧憬更美好生活的村民们来说,吃了这颗“定心丸”,可以甩开膀子,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种粮大户李玉成拓宽经营门路

粮食链条长 收入稳当当

“下苗啰!大家看着点儿。”5月13日一大早,黑龙江桦川县玉成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就在田头忙开了。

一望无际的水田里,农机手操纵着插秧机来回穿梭,社员王连发和几个弟兄在后头查看栽插深度。一盘盘秧苗由“铁牛”里带出,整齐栽插入田。机器走一趟插秧6行,20多台插秧机同时作业,不一会儿,明镜似的水田就披上一层绿茸茸的新装。

“最近天气不错,9号开始插秧,预计23号结束。”作为县里响当当的龙头合作社,今年水稻种植规模达到了1.5万亩。面积虽大,李玉成却不慌不忙:500个机械化育秧大棚,一个大棚供应4垧地;1.5万亩土地分区划片,交给王连发这样经验丰富的区长,加上机械化帮忙,一个老把式就能管理700—1000亩地。

往年李玉成都会上五常市选购种子,今年不便外出,他过完年就跟熟悉的商家通过视频、电话早早订好了种子化肥,一点也没耽误,“你看,这片儿4000亩,种的是稻花香3号,那半片儿5000亩种的是龙粳31,旁边是6000亩糯稻。”

规模一年年上去,李玉成一直在琢磨咋提高效益,慢慢摸出些门道。从2018年起,合作社对接了中国农科院,根据19个水稻品种试验结果,择优种植。年初李玉成还考察了一圈儿市场,发现今年糯稻挺俏,“现在一斤是2块6,万一秋天行情下来,一吨水稻也能卖上3000元,一垧地就是两万四,更何况还有订单保底。”开种前,当地的黄谷粮业、富桦公司就抛来橄榄枝,糯稻和稻花香分别订走2000亩。

为啥这里的水稻这么受欢迎?李玉成弯腰随手抓起一把泥土,握拢成团,松手散落,“瞧瞧这土质,多疏松!”为了种出优质稻,合作社没少花心思,去年冬天专门从外地拉来羊粪、牛粪,均匀撒在地里。“到了6月底,稻田里还要放鸭苗、鱼苗。既除害虫,粪便还帮助补充有机肥。鸭子、小鱼在稻田里来回游走,还能增加地温,促进水稻生长。”李玉成说。因为品质好,没签订单的水稻,也能冠上县域公用品牌“星火大米”闯市场。

低头种了这么多年稻,慢慢学会抬头看“天”,李玉成越来越觉得,水稻可以挖掘的潜力不少。“去年入秋以后温度偏低,收成不太理想。不过我们秸秆处理这块利润不错,填上了分红缺口。”

原来,几年前,为了解决秸秆问题,合作社跟县里的桦誉粮油公司共同出资400万元,建起了年产20万吨生物质能燃料项目。“真别小看这秸秆,热值能达到3000多卡,一吨净利润20多元。像我们每年地里这么大的秸秆量,利润空间不小。”

说起今后的打算,李玉成说,准备跟桦誉粮油继续合作,研究把稻谷里的米糠油、谷维素等提炼出来,卖上价。他还想建一个有机肥加工厂,形成产业闭环,绿色肥料来源就更有保障。

不过他也坦言,现在设备、资金还没到位,最欠缺的是懂这方面知识的人。“好在县里很支持,真希望肥料厂能早点转起来呢!”李玉成言语里充满干劲。

【记者观察】

近年来,党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接连出台,我国粮食生产面积稳、产量稳,取得“十六连丰”的佳绩。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今年以来,各地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保春耕,全国春播进度快于往年,粮食种植意向面积9亿亩左右,为粮食再获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离不开农民勤勤恳恳的劳作。如今,越来越多像李玉成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挑起了保证粮食安全的大梁。他们有想法、有干劲,但也会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制约,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种粮积极性,要让好政策真正落细落实,给种粮户吃下“定心丸”。

村支书管益泉抓实环卫整治

补短板动真格 乡村更宜居

干净的道路,整齐的房屋,开阔的长廊,彩绘的文化墙……走进山东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管家屋子村,几位老人在党建文化广场悠然自得地舞着太极扇。

管家屋子村紧邻蓝村火车站,共有村民43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0余人,是典型老村。

这些年,虽然生活条件改善,很多人仍保留了烧柴做饭的习惯,家门口堆满柴草,加之垃圾随手扔,一进村,脏、乱、差的印象扑面而来。

“瞧,现在大不一样喽。”村党支部书记管益泉脸上洋溢着笑容。在村委会西边空地,村里建起了封闭式的柴草堆放场,供村民集中堆放,各家各户门口摆放着整齐的分类垃圾桶。

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管家屋子村划分了3个环境卫生整治小组,包片村庄街巷卫生,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小组组长,组员由党员和村民代表各3名组成,建立起“村庄、网格、街巷、居户”四级环境卫生责任常态化管理体系。

管理也有门道。村里将各户按每月底的卫生评比成绩分为三个档次,一档平分奖金1000元,二档平分奖金500元,最后一档则要进行“上门”批评教育和处罚。

“把家里家外的卫生收拾好,村里就能发钱?”一开始,有的村民满不在意,直到“真金白银”发到手里,才意识到,这次是“动真格”的。

有些划入第三档的村民还不服气,来到村委会“讲理”。管益泉拿出专门制定的现场检查测评表和图片,真凭实据面前,大家也服了气。“卫生搞不好,一顿饺子钱就没有了,在乡里乡亲面前也没面子。”没出俩月,家家户户有了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村里慢慢形成了认真搞好清洁的良好风气。

说起村里的变化,80岁的村民管树茂印象最深的是厕改。“之前的是老式厕所,上了年纪后,冬天冷得不愿蹲,孙子放假回来更是嫌脏。” 如今,厕所成了管大爷家一角的风景:白瓷砖贴墙,纯白的蹲便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上厕所不发愁啦!现在就盼着孙子多回来看看我呢。”

农村改厕是体现文明进步的尺度,也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难点,如何让村民想改、愿改?管益泉说:“村民既希望厕改,但也有很多疑虑,比如改自家厕所谁花钱,以后抽厕抽污用不用收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村两委成员分头行动,入户走访进行宣讲和动员,告知上级的补贴优惠等相关政策,打消村民的顾虑。”

现如今,在管家屋子村,“美丽庭院”建设的新风潮蔚然成风,庭院里绿树成荫、街道上干净整齐、建起卫生厕所……乡亲们都说,现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哩!

“我们去年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入600余万元用于道路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粉刷了房屋外立面,修建了党建文化广场,把过去的‘死水湾’改造成景观湖公园,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时下的‘高颜值’村庄。”谈及下步村庄的发展,管益泉介绍,“我们将利用之前闲置的20亩土地打造民俗园,聘请专业团队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致富。”

【记者观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既事关民生福祉,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过去很长时间里,因为各种原因,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一些乡村。乡村“脏乱差”,不仅与乡亲们对宜居环境的期盼有差距,也成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健康成长的制约因素。

广大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农民既是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建设者、管护者。从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入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满足乡亲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新时代的乡村越来越美,让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

 

(责编:赵怡、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