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多学科联合成功实施脑起搏器术为帕金森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2020年06月04日19:42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人民网哈尔滨6月4日电 近日,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二病房牵头、多学科合作为一位患帕金森病十年的66岁患者张女士成功实施了脑起搏器术。在开机程控后,困扰患者十年的肢体震颤和僵直症状立即消失,已经有五年卧床无法行走的张女士,可以再一次独立行走,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运动障碍病,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步态不稳及其他非运动症状,是目前仅次于脑卒中、痴呆,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杀手,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对于患者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

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二病房郭冕主任医师(中)为患者进行脑起搏器术。

“我被帕金森整整折磨了十年,天天在不停的吃药,不敢见人,怕别人笑话。十年前刚刚发病的时候只是身体震颤、僵直,最近这五年越来越严重,已经完全丧失了行走能力,生活无法自理,就连进食都变得困难了。吃药已经没有效果了,我已经对生活丧失了信心。”张女士自述。

由于多年的药物治疗,张女士出现了耐药。看到每天被病痛折磨得痛不欲生的张女士,家里人四处寻医问药。在了解到可以手术治疗后,家人带她来到了哈医大二院。

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二病房郭冕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五病房张丽梅主任医师和黄湘楠副主任医师组成的帕金森MDT团队,对张女士的病情进行了多学科系统评估。

术前进行手术规划

“患者帕金森病史十年,每天不仅服药量大,还服用多种药物,目前出现了耐药,症状控制不佳,急需行DBS来控制症状。”郭冕主任医师介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又称脑起搏器或电子药,是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在患者脑内某一个特定核团植入电极,将脉冲发生器和电极连接,脉冲发生器发出脉冲式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电极传送至大脑,对脑内特定核团进行持续的电脉冲刺激,从而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症状。

据了解,DBS是需要医生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将电极植入大脑中指定位置,任何角度或距离上的轻微偏差都会影响植入效果,进而直接影响治疗结果。因此,脑起搏器定位要求非常精准,是整个神经外科精度要求最高的手术。

术中测试,微电极记录到核团细胞放电,意味着电极成功植入到脑深部核团的预定目标。

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和讨论,团队决定采用DBS。术中采用局麻+全身麻醉方法,郭冕主任医师在局麻下颅骨钻孔,立体定向引导下顺利植入双侧电极,实现了准确无误的将电极植入到脑深部核团的预定目标并在术中测试成功控制症状;接着在全麻下将脉冲发生器埋入胸前皮下,通过连接线连接电极和脉冲发生器,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一个月开机程控,调节好程控参数后,张女士身体震颤僵直的情况立即改善,时隔五年可以再一次独自行走的张女士,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哈医大二院副院长蒋传路介绍,DBS治疗帕金森,具有可调控、可逆、微创治疗的优势。此方式适用于出现耐药、“关期”延长,“开期”缩短,服药后异动明显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对于运动症状的改善立竿见影,长期效果良好,已成为目前公认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为无数帕金森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此外,DBS还可以应用到特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痉挛性斜颈以及昏迷促醒等疾病中。(焦洋、李华虹、曹玥)

图片及视频均由哈医大二院提供

(责编:王艳、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