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致敬龙江劳动先锋|盼望“大器早成”的“大国工匠”刘伯鸣

杨雪楠

2021年05月01日09:04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编者按:

我们身边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尽职尽责,他们看淡荣誉,一心钻研,用双手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在这个向劳动者致敬的日子里,人民网黑龙江频道特别策划“‘五一’致敬龙江劳动先锋”系列报道,连续推出五位龙江劳动者的故事。他们是各行各业的劳动楷模,更是党员先锋。有的是打造国之重器的“大国工匠”,有的是讲述传承革命烈士精神的青年宣讲员,有人用日复一日的工作诠释着“奉献”二字,有人用心血和汗水守护着祖国的生态屏障。在这个温暖的春天,让我们追随这些劳动者的步伐,聆听他们平凡却又不凡的故事。

锻造工序,在装备制造行业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大型锻件制造技术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水压机锻造厂锻9班班长、高级工人技师刘伯鸣,是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和世界最先进的15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操作者,作为一位重型装备制造业产业工人,他凭借过硬的本领和砥砺奋进的工匠精神完成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也参与和见证了我国核电等产品的国产化进程。

刘伯鸣。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从“零”开始 终成“大器”

“核电、石油化工大型锻件,是世界公认的综合性能要求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热加工产品。在核电国产化进程中,核电蒸发器锥形筒体和核电常规岛设备整锻低压转子,是我一直在攻关的项目。过去这方面一直依赖于进口,特别是整段低压转子一度只有日本的JSW具有成熟制造技术。”作为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的操作者,刘伯鸣深知锻造在整个工艺流程中的重要性,也深知“卡脖子”之痛。

“必须把这个关键技术拿下来!”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借鉴,刘伯鸣从“零”开始,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工艺参数、琢磨锻件成形过程,甚至吃饭时都要抓着技术人员反复讨论。日复一日的苦心钻研,刘伯鸣终于找到了锥形筒体锻造过程的关键控制点,采用他提出的“关键点控制法”,锥形筒体在中国一重顺利锻造成功,填补了国内锻造技术的空白,也彻底打破了此类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经过不断摸索,在刘伯鸣团队的努力下,中国一重率先突破国产化瓶颈,破解了超大钢锭中心压实、超大截锻件面晶粒细化、机械性能均匀性等诸多国产化技术瓶颈。715吨整锻低压转子锻造成功,实现了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常规岛整锻低压转子锻件国产自主化,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水压机锻造厂生产场景。人民网 杨雪楠摄

“毫厘”之间 锻造精品

“华龙一号”作为中国核电主打品牌,是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产品。在“华龙一号”首批示范项目中,中国一重承制了所有3个项目6个机组的主要设备。刘伯鸣很清楚这类关键核电锻件的制造难度:“其中的主泵泵壳为特厚、异形大锻件,它不仅要满足普通锻件所必须的均匀性、纯净性和致密性要求,还要满足整体性和仿形性的特殊要求。”

锻造核电锻件,是要把巨大的毛坯变成形状和结构复杂的精品。为了完成主泵泵壳锻造任务,他带队从计算机数值模拟、制定工艺方案到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再到锻造过程中的加热处理、变形操作,刘伯鸣与专业技术人员协同作战17天,依据已有的核电锻件技术基础和生产经验,不断完善基础工艺数据7项,逐一攻克各环节操作难关,最终圆满完成“华龙一号”主泵泵壳锻件首件制造。

在水压机锻造厂的风炙火烤中,刘伯鸣先后完成核反应堆压力容器、蒸发器、接管段、主管道等高难度锻件的锻造重任,推动中国一重形成了一整套“华龙一号”堆型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工艺流程,打造了中国核电设备国产化的新名片。

比荣誉更重要的是“传帮带”

29年的锻造生涯,刘伯鸣屡创先河,也因此多次受到各级组织表彰和奖励,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首届龙江大工匠、省级劳动模范、黑龙江最美工作者、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等荣誉接踵而至。在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刘伯鸣是10位获奖者之一,成为一名“大国工匠”。

刘伯鸣“出名了”,很快就有企业找到刘伯鸣,想要重金聘请他,但被刘伯鸣婉拒了,身为党员的刘伯鸣在面对荣誉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刘伯鸣说,“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我认为衡量个人价值的不是企业给了多高的薪资,而是看自己能回报给企业、社会和国家什么。荣誉不重要,继续钻研专业,努力做好‘传帮带’,为建设制造强国作出贡献,是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

获得了荣誉,刘伯鸣更注重的是对青年工人、青年党员的“传帮带”,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拿出来,只为了在大装备制造行业培养和留住更多的人才。通过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刘伯鸣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劳模工匠讲堂”“名模带高徒”“创新联盟互学互促”等活动。为了让“理论联系实践”,刘伯鸣将课堂搬到了压机旁、炉台边、机床上,近年来,组织各种有针对性地培训活动近百场,受益职工2000余人次。团队成员中2人荣获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等荣誉,2人从普通职工成长为副班长和大班长。

既要有千钧之力,又要心系“毫厘”之间,如今的刘伯鸣,正带领整个创新团队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全力迈进,在百吨级的“大零件”上做足“绣花功夫”,一心一意为了“大器早成”、为了助力我国的锻造事业攻坚克难、也为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贡献着工人的力量。

(责编:李忠双、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