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很高兴能与大家相聚在这里,共忆牡丹江奋斗历程,共襄牡丹江发展伟业,共话牡丹江美好前景。首先,我代表中共牡丹江市委、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和全市人民,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牡丹江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牡丹江的百年奋进和沧桑巨变。
牡丹江因江而名、因路而兴,四面青山排闼、一江春水绕城,是中国对俄沿边开放大市、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也是旅游资源富集的生态宜居城市,更是一座流淌着红色血脉、传承着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仁人志士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马骏,就在这里播下红色的火种。牡丹江铁路沿线纷纷建立起党的组织,绥芬河红色秘密交通线,为中共六大的召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牡丹江地区是龙江“四大精神”中的“东北抗联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发端地区之一。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智取威虎山》成为国人心中难忘的红色文化印记。在牡丹江战斗过的“八女英烈”和“特级侦察英雄”杨子荣入选全国“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牡丹江人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红色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文化符号。
新中国成立后,牡丹江走过了从艰苦创业、改革开放、探索转型、追赶跨越到振兴发展的壮阔历程。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65元增长到2020年的3.3万元,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相继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全省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0%以下,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牡丹江的发展成果,是我们党百年辉煌历程的生动缩影,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
赓续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正确领导下,中共牡丹江市委聚焦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强省”建设,奋力推动牡丹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特别是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考中,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全国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牡丹江答卷”,各项事业呈现出令人振奋的积极变化。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呈现出晋位争先的良好态势。积极对冲疫情影响,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经济加快复苏、持续向好,今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上升到全省第3位。工业加快振兴崛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9户,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夯实。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中草药种植面积大幅增长。服务业潜能有效释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开放优势不断巩固提升,自贸区绥芬河片区加快建设,绥芬河口岸成为全省唯一常态化开通的陆路口岸,扣除原油管道运输因素,货运量占全省陆路口岸的80%。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掀起热潮,今年一季度实际利用内资同比增长523.4%、增速位列全省第3位。前4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4%,项目建设实现量质齐升。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凝聚起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强力推进“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深化市校院企合作共建,着力汇聚创新要素,为振兴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与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签署合作共商议定书。与中国农科院、哈工大、哈工程、哈兽研、东北林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与清华大学等20所高校共建人才工作站,与哈工大、哈工程、八一农垦合作建立10个“头雁”团队工作站。实施“万名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开展“市委书记进校园”宣讲活动,启动“雪城优才”招聘,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800余人。牡丹江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穆棱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首批县域省级高新区。2020年,全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往总量的1.29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总量翻番。
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尽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魅力。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持续擦亮生态底色,美化城乡环境,做强旅游产业。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2020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列全省第3位。实施空前规模的城乡环境整治。37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加快改造,“六桥六路”改造提升让城市更靓丽,市区“十大公园”面貌一新,七里地村、中兴村等美丽乡村远近闻名。特别是牡丹江作为今年全省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承办地,按照“举办一次旅发大会、提升一个大会承办地”的总要求,以“镜泊胜景·林海雪原”为主题,坚持“十个结合”系统开展筹办工作,推进总投资243亿元、177个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四大板块”,打造乡村振兴、多维呈现,红色研学、创意延展,文旅融合、体验创新,全域旅游、示范引领“四大亮点”,呈现100项成果,努力实现“惠民利企兴城”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持续增长,拥有包含8所高校、10所三甲医院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教育和医疗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民收入连续十八年领跑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严格确保供热质量,让群众屋子更热、心里更暖。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牡丹江市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干事创业精气神进一步提振。坚持正向激励、加油鼓劲,树立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力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选派10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跟踪培养,选派2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重点乡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周末志愿服务活动,6.5万人次参加志愿服务3000余次,为群众办实事6000余件。用心用情关心关爱干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良好氛围,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干事创业的合力进一步增强。
持续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展现出英雄城市的新时代风采。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打赢六个阶段阻击战,创造了7天完成市区65.8万人核酸检测,40多天改造3所定点医院,目标人群疫苗接种率达到97.4%的“牡丹江速度”。高效组织动员、全力保障高考、因时因势精准防控等措施,为防控疫情局部散发贡献了“牡丹江方案”。累计治愈病例510例,织密绥东联防联控网,在牢牢守住国门省门中体现了“牡丹江担当”。全市2.8万名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2.5万名党员干部五下社区,6.5万名志愿者无私奉献,迸发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牡丹江精神”,在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镌刻着奋斗的辉煌,昭示着未来的方向。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国家和全省区域重大战略布局中找准牡丹江角色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