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朋友圈”不断扩容 音乐之城奏响时代交响

2021年06月09日09:15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东方的窗口,到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荣获“东亚文化之都”,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尔滨以其中西合璧的音乐文化历史底蕴、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情、开拓进取的城市文化精神,奏响了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华章。

筑牢文化基石 滋养精神家园

音乐,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百年来文化发展的底蕴,也是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石。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等一系列地标性建筑和硬件设施的落成与使用,让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建设进一步与百姓的文化需求、城市的跨越发展相融合。

10年前,在位于买卖街的老音乐厅听一场音乐会,对于许多乐迷来说“有点难”,因为在那样一个繁华的商业街上停车太难了。2014年,建在群力大道的新音乐厅投入使用,地下441个宽敞停车位不仅为乐迷解决了听音乐会停车难的烦恼,还以其浮游冰晶般晶莹剔透的建筑、四周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的环境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网红打卡地。

无论冬夏,被誉为世界最美建筑之一的哈尔滨大剧院都是令音乐戏剧艺术爱好者流连忘返,市民游客赏景、踏青、拍照的好去处。与其并肩矗立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音乐博物馆,从诸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起源,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民族救亡歌曲的传唱、众多音乐名家的迭起等多方面讲述了音乐之城的发展脉络,充分展示了哈尔滨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

作为全国独立设置的11所专业音乐学院之一,2016年创办的哈尔滨音乐学院不仅是哈尔滨音乐教育的百年传承,也是新时代中西文化和艺术交流的新载体与新力量。此外,重新修缮的老会堂音乐厅、宏伟壮观的圣·索菲亚教堂,以及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百年精华的中央大街上一年四季飘扬的优美旋律,皆为这座城市打造着幸福发展的精神家园。

繁荣精品创作 照亮时代精神

音乐之城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诸多文化演出场馆的投入使用,不仅筑巢引凤,为音乐之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还激发了文艺演出和创作的繁荣发展。

有了世界首屈一指的音乐厅、大剧院,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瓦莱里·捷杰耶夫,男高音歌唱家何塞·卡雷拉斯,小提琴家爱丽丝·勋菲尔德,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等世界级大师,和作曲家傅庚辰、指挥家郑小瑛、歌唱家李双江等音乐文化名家都在哈尔滨留下了难忘的艺术足迹;《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战马》《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几千场中外经典戏剧的接踵上演,给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带来极致的文化享受与艺术滋润。

百年哈响“厅团合一”的国际化运作、年轻哈芭全球招聘的飞速创建、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的永久落户、哈夏音乐会的声名远播……哈尔滨用国际视角打造的文化产品正在逐渐实现着文化价值的“走出去”。

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艺工作者,对百姓的文化诉求有着更为深切的感受。歌剧《江姐》、音乐剧《空降玫瑰》、大型史诗话剧《任务》、儿童剧《秘密在脚下》、交响芭蕾《重逢花开时》等精品剧目,感人至深;让冰雪与城市跨时空融合的“冰秀”系列演出,广受赞誉;《情动哈尔滨》《水果部落梦想+》等一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再造经典……新时代,哈尔滨的文艺创作正在由高原向高峰迈进。

奏响芬芳乐章 奋进新的征程

如今,哈尔滨的文化朋友圈越来越大。2018年,哈尔滨荣获“东亚文化之都”称号。以“冰雪之约,夏都之旅,音乐之城,文化交融”为主题的“东亚文化之都”哈尔滨年,通过文化交流合作、非遗保护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物保护利用和城市规划经验等方面的交流共享,既在中日韩三国之间构筑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网络,也为三国携手向世界展示东亚合作成果搭建起广阔舞台。

与16个国外友好城市、10余个“文都”城市间艺术交流合作的持续加强,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哈深对俄文化艺术博览会的不断拓展,在满足各国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以文化软实力带动城市竞争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进了世界对音乐之城的了解。

而近百家博物馆的免费开放,2000余个文化广场、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的建成,以及每年1000余场各类公益和高质量群文活动的举办,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也用文化自信奏响了讴歌中国梦时代芬芳的动人乐章。

敬过往,看未来。和着时代的强音,付出不懈的努力,音乐之城已为新的征程擦亮了闪光的底色,以最美的姿态,吹响了奋斗的号角!(记者 封娇)

(责编:王艳、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