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东县城驱车向东南十几里,笔者来到了润津乡礼让村,听说这里有一对年过古稀的老夫妻,不仅自己靠养殖木耳脱贫致富,还带动了村里的乡亲增收。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来到一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走进屋里,就见到了我们的采访对象——71岁的侯江和宋兰环。
侯江和老伴儿宋兰环都是土生土长的礼让村人。几年前宋玉环突发心脏病,为了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8万多元外债,他们家也因此成了贫困户。
为了改变家里的窘境,侯江和老伴儿商量:“家里房前屋后的菜园子挺大的,不如种点毛葱之类的,能挣点儿是点儿。”老两口说干就干,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自己施肥、喷药、除草,小菜园生机勃勃、郁郁葱葱。到了秋天,看着圆滚滚的毛葱,老两口露出欣慰的笑容。秋后一算账,增收了一万多元钱。
腰包鼓起来了,腰杆挺起来了。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脱贫后的侯江发展起了木耳种植,从最初5万袋发展到如今15万袋,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食用菌基地,老两口不仅还清了外债,去年年底一算账,存折上竟然有了六位数的存款。
“去年总收入有10万多元钱,15万棒木耳收入7万多元,还有120只大鹅、80只小鸡和家里的土地流转收入。”侯江拿出账本给笔者算着自家的收入,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说得正热闹,侯江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一个向老人取经的乡亲。“侯叔,我今年不去外地打工了,也想在家养殖点木耳,需要您教教我啊。”“那敢情好,守家在地地干点,咋也比扔家舍业地出去打工强,你有空到家来,我好好跟你说道说道。”侯江面露喜色,满口答应着。
这两年,侯江老两口的致富经历吸引了不少乡亲前来取经,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已然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原先没啥能耐,只能给别人打工;如今咱有能力了,也得拉大伙儿一把。”侯江告诉笔者,每年木耳种植、采摘的时候,他都会雇佣一些当地村民,工资一天一结算,一年干两三个月,都能挣五六千块钱。“别看他们平均年龄都60多岁了,但是干劲一点都不差。今年一开春,不少老伙计都来打听今年还雇不雇人了,我告诉他们放心,今年这15万棒木耳还要靠大家和我一起忙活。”老人的眼里充满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满是皱纹的脸上神采飞扬。(高辉 苏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