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壮歌

2021年06月29日11:02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三江口壮歌

三江口生态旅游区,南北公路大动脉同三公路起点。

松江潮涌,奔流向东,汇于同江。

松花江,在松嫩平原上一路踏歌而行,过城池、润田园,在佳木斯域内舞动305公里,进入黑龙江省水运第一大港——同江。

这里,有国内最长的高速路同三公路起点;包揽洪河、三江、八岔岛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街津口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有赫哲族民俗风情,有边境口岸的畅达,多元文化汇聚;还有中俄界江上的第一座跨江铁路大桥正整装待“通”。

从拉哈苏苏到今日同江

在同江市紧邻松花江水汊的通江街北端,坐落着一幢百年老房——拉哈苏苏海关旧址。拉哈苏苏海关旧址博物馆负责人王增祥说,拉哈苏苏是赫哲语,意为“老屋”。上个世纪初,拉哈苏苏是军事、通商要地,是我国东北边陲的重要门户。1909年,经清政府几经交涉,终于从列强手中收回被占多年的拉哈苏苏,1909年7月1日在此设立拉哈苏苏分卡,同年这里设临江府,1914年2月改称同江县。

“1986年,国家恢复同江为一类口岸;1988年,黑龙江省批准同江为通贸兴边试验区;1994年被批准为国际港口……”说起同江在改革开放后的步调,姜钟晓如数家珍。今年75岁的他,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同江市领导,见证了同江市恢复口岸功能后用土豆换木材的外贸实例。

“1987年10月,同江全城人支持边贸过货,一家一户的秋储土豆都拿出来,靠着肩扛、车拉、船运,硬是凑足了对岸需要的600吨土豆!这些土豆换回来7000立方米木材。这,就是同江边境贸易的起点。”姜钟晓说。

新任同江市委副书记李忠,曾在同江口岸办工作多年。他说,如今,同江作为黑龙江省水运第一大港,建设了首座固冰浮桥,同江铁路已并入东北铁路网,中俄界江铁路大桥又把同江引入口岸新时代。2020年,同江市GDP实现110.9亿元,进出口贸易实现26亿元。

江汇于此 路达八方

松花江进入同江后玩了个急转弯,从大江东流,突然在这里“横”过来向北奔去。因此,同江有个地方叫“横江口”,这里是同江西港——黑龙江省第一大外贸港所在地,同江市商务和口岸局,也坐落于此。

在松花江粼粼波光中,西港里货船汽笛声声,省航运公司同江港务公司的60多艘驳船、推轮和滚装船在这里停靠出入。“近期木材、煤炭价格上涨,从俄罗斯过来的船只就没断过。”同江市商务和口岸局副局长李恩国说,自今年5月20日开关以来,西港进出口货物运输量达3.7万余吨,同比增长58%。

李恩国介绍,同江西港可通行3000吨级船舶,主要功能是进出口货物运输,目前已开通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港、下列宁斯阔耶港,至日本酒田港等多条国际航线。这里建有铁路专用线4.8公里,港口泊位总数达到10个,年货物吞吐能力达到400万吨。进出口货物通过陆港联运对外可辐射俄远东地区,对内可辐射东北三省乃至国内各地。

“才”聚同江大道开启

到同江,必须打卡三江口。

初夏的三江口,游人如织。松花江畔“起点”公园游船码头,一艘白色的大船在蓝天下驶向江中。三江口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之一,而今,两条大江为这里的人们送来生意。

赵树伟,一个有想法的个体经营者,在三江口广场东边商业区经营着三个旅游纪念品商铺,其中一个专售鱼皮画鱼皮制品的店铺,由姐姐赵淑清经管着。赵淑清会做鱼皮衣、鱼皮画,她的一幅小的鱼皮画卖二三百元,她制作的鱼皮衣曾进过国内一家博物馆,还被来自日本的游客买回去收藏过。

同样是马哈鱼皮,今年70岁的赫哲族老人尤文凤把它做成了文化。在赫哲族文化艺术中心,尤文凤有自己的工作室,她的鱼皮制作技术在2007年被确定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作品多次参与展览、文化交流,部分鱼皮服饰作品被个人或馆藏,并在比赛中多次获奖。

在同江,“高手在民间”这话一点不假。传统的非遗文化此刻正在和越来越逼近的“大桥经济”相融合。江汇于此,“才”聚于此,在今天的同江格外凸显。

同江市委副书记李忠说,中俄界江上的第一座跨江铁路大桥不仅是口岸作用,更起到了为同江引“才”作用。

在同江市外事办,一副大学生模样的办公室主任朱梦迪,2020年高分通过黑龙江省边境急需紧缺岗位公务员招考,来到同江就职。她说,同江给急需人才的待遇十分具有吸引力。

吸引人才,还要才尽其用。在同江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潘慧,现在已是医院中医科主任,她选择回到家乡同江开启自己的从医生涯,不到三年时间,便挑起医院中医科的大梁。

同江市委组织部干部王乾宇介绍,2020年,同江市创新推出“6+20”人才政策新体系,大力实施智汇江城、名校优生、边城英才等“六大计划”,以20条有力举措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当年引进事业单位人员、选调生和公务员160人。如今,同江市建立了六类人才信息库,入库人才达6330余人。2020年,同江市为人才发展累计投入385.07万元。

从拉哈苏苏到今日同江,百余年弦歌不断,百余年薪火相传。(记者 张长虹/文 记者 郭俊峰 邵国良/摄)

(责编:王艳、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