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人民日報看黑龍江2023

黑龍江一手抓抗災減災,一手抓單產提升

建好建強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打好奪取秋糧豐收這場硬仗)

本報記者
2023年09月19日06: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2023年09月19日 第 01 版)

《 人民日報 》(2023年09月19日 第01版)

開欄的話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要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位”。

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落細各項舉措,全力以赴奪取秋糧豐收。今起,本報開設“打好奪取秋糧豐收這場硬仗”專欄,報道糧食主產區干部群眾牢記囑托、努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千方百計提單產的生動實踐。

 “水稻穗大、籽粒飽滿,抓一把在手裡,沉甸甸的。”黑龍江省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春說,今年育苗搶前抓早,插秧科學密植,“豐收的背后都是科技的功勞!”

“今年種了8000畝水稻,除了小面積受洪災影響,大部分長勢基本正常。”五常市衛國鄉友好村百納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金奎說,算大賬,水稻總產量應該差不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黑龍江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建好建強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

“我們堅決扛穩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職責使命。”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應對前期洪澇災情,全省上下一手抓抗災減災,一手抓單產提升,從最新農情分析看,今年全省糧食生產有望實現“二十連豐”。

行走龍江大地,黑土地上處處是忙碌身影,田野裡孕育著豐收希望。

多措並舉,田管精細,最大程度減少受災農田生產損失

肥沃的黑土、優良的生態,讓五常大米聞名遐邇。8月初,受持續強降雨影響,黑龍江省五常市部分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秋糧生產面臨挑戰。

近日,記者走進五常,秋日的陽光下,連綿的稻田裡水稻長勢喜人,顆粒飽滿。

“我們合作社種了2萬畝水稻,今年受災的主要是河道兩側的地,過水面積大約2000畝。”五常市杜家鎮王家屯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技術員黃昌明說,洪災發生后,合作社第一時間搶排積水,及時噴施葉面肥,改善田間通風條件。“目前看,過水稻田會不同程度減產,但地勢較高或排水較好的稻田受影響相對輕一些。”

“從全市看,我們在全力搶排田間積水的同時,迅速分類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調來多架無人機對受災田塊噴施植保藥劑,加速水稻灌漿。”五常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守欣介紹,損毀的水稻育苗大棚、催芽車間等各類農業生產設施,將於10月底前全部修復完成,不會耽誤明年農業生產。

尚志市同樣得益於搶前抓早,加上高產高效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全市農作物長勢大部分接近常年,大豆長勢好於常年。尚志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魏錦勝說,全市成立了6個農業生產災后抗災自救技術指導小組,深入各鄉鎮進行點對點技術指導﹔在前期排澇散墒基礎上,加快新建和修復村屯道路、農田涵洞等基礎設施,保障長遠產能。當前,全市已完成1.4萬台拖拉機和2400多台收割機檢修工作。

洪澇災害會不會影響全省糧食產量?

“這次受災地區主要集中在哈爾濱、牡丹江兩市11個縣(市、區)。”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副處長郭家勇表示,從全省整體來看,受災面積551.98萬畝,僅佔全省農作物實播面積的2.36%,對糧食總產影響低於常年。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受災農田排水基本完畢,噴施葉面肥達到1848.88萬畝次,多措並舉力爭輕災區保穩產、重災區少減產。

“你看,稻穗長得這麼壯實,又是一個豐收年。”在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稻田,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忠生根據智能監測設備上傳的田間數據分析,讓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心中有了底。

8月初,樺川縣也經歷了連陰雨。縣裡第一時間啟動農業生產抗災自救,農業農村、氣象、應急管理等多部門加緊會商研判,指導農戶提前落實防御措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協同科研院所成立專家包聯技術指導組,深入全縣9個鄉鎮田間地頭指導防災、減災、抗災奪豐收。“有了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精細做好田間科學管理,收成應該沒跑兒。”李玉成說。

樺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徐金友說,“由於前期准備充分、管理精心,全縣農業生產正在全面有序恢復,農作物總體長勢良好。”

黑龍江省秋糧收獲在望。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處副處長丁然介紹,全省已提早做好秋收機械化生產前期機具、人員准備,儲備收獲機械20.3萬台,確保機具供給充足、機手操作規范、服務保障到位。

大面積單產提升,以豐補歉,為實現穩糧增產打下堅實基礎

走進肇東市黎明鎮珊樹村,一株株玉米莖稈粗壯,前不久這裡剛進行過一噴多促航化作業。“這個階段噴洒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有助於促進有機物合成與積累,實現促早熟、增粒重。”肇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韓志強說,目前全市已完成全部噴施任務。

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有限公司,再過10多天,水稻將迎來大面積收獲。今年農場集成推廣應用標准化格田改造、變量側深施肥、寬窄行插秧等22項農業創新技術,開展精准管護。“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探查地面作物長勢,不同色層代表不同情形,為保障常年豐產豐收進行精准研判管理。”公司第一管理區種植戶秦玉秋說。

在採訪中,黑龍江省未受災地區的農戶表示,今年水稻、玉米、大豆等主糧作物的長勢好於往年,畝產有望增加。

豐收的底氣來自哪裡?

郭家勇列出幾組數據——截至8月30日,黑龍江全省平均積溫比歷年同期高﹔平均降水量為487.8毫米,比歷年同期多19.6%﹔平均氣溫18.5攝氏度,比歷年高0.2攝氏度。

“雖然局部存在低溫寡照以及遭遇台風洪澇等氣象災害,但從氣溫、水分、積溫等指標綜合研判,整體氣象條件有利於農業生產,大部分指標好於常年。”郭家勇說,今年黑龍江省通過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糧食新增種植面積達456.91萬畝,為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是今年我國開啟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成為農業生產的關鍵詞。

在肇東市五裡明鎮東升村,玉米畝株數從3700株左右增加到5500株,一條條細長的滴灌帶穿過條壟。鑫伯利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單玉恆摘下一根玉米掰開細看,“芯細、粒深,不瞎尖兒,還能再長20天左右!”

肇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馬明哲介紹,在作物密植基礎上,今年全市陸續在20萬畝項目區配套建設了田間輸配水管網等設施,實現全生育期精准肥水調控,全部建成后預計推動項目區玉米畝均增產200至300斤。

單玉恆說,合作社流轉的2000多畝地都選用優質耐密品種,通過傳感器按需進行水肥一體化滴灌。“跟普通種法相比,一畝地起碼增產20%。”他今年的目標畝產量是2500斤,“從目前的株型、穗形看,基本沒啥問題。”

科技助力提單產。今年,黑龍江省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推廣玉米大豆大壟密植栽培技術,在泰來縣、肇東市等4個縣(市、區)開展單產提升工程試點,力爭全省主推技術到位率保持在95%以上,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40個,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堅持多要素集中發力,全方位搭好豐收架子,力爭主要糧食作物單產實現新突破。”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姜以全說。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現有耕地2.58億畝,建成高標准農田1.03億畝,典型黑土耕地面積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沃野厚土,黑龍江這個大糧倉不僅稟賦優良,而且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

建好大糧倉,持續保護和提升黑土耕地質量。

“關鍵是堅持系統施策,建立科技支撐體系。”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省裡與科研院所深入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合作,圍繞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層構建開展科技攻關,打造用得上、推得開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同時,建立從省到戶的七級田長責任體系,加速形成全領域、全要素、全覆蓋的黑土耕地保護態勢。

建好大糧倉,必須把良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裡。

強化種業攻關,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北安市宇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地裡,示范種植龍達五號、登科四號、農墾3092等多個品種。“在一塊田裡搞多品種試驗,看看哪個品種田間表現最好。”理事長王福貴說。

“提高糧油作物單產水平,重點是保好種、育新種、推優種。”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副處長劉曉兵說,全省水稻、大豆種子自給率已達到100%,農作物種子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45%。下一步,要加快建設種質資源改良和育種平台,提升種業基礎研究水平。引導科研院校和種子企業加強合作,挖掘優質種質資源,培育優良新品種,加快提升品種產量和抗性水平。

建好大糧倉,加快糧食生產新技術模式集成。

今年,宇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還承擔一項新的試驗任務——選育推廣復合微生物藥肥菌劑。試驗田裡,大豆正處在鼓粒期,一眼就能看出施用微生物藥肥菌劑的大豆,植株明顯更壯實。王福貴說,就這一項新技術,平均可促進大豆增產8%以上。

“這項試驗為推進大豆單產提升行動高效落地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楊微說,全省將開展根瘤菌劑接種、不同葉面肥組合多元化施肥技術、大豆控旺抗倒高產技術等試驗示范,通過一縣一策,集成高新技術模式提升大豆單產。

建好大糧倉,強化糧食生產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據介紹,黑龍江省率先在全國構建了覆蓋全省農區的農作物病虫疫情在線監測預警體系,鄉村病虫疫情監測網點達到6000個。

在肇東市五裡明鎮勝平村,禹艷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邵春禹既是新技術示范戶,又是村級植保員。田管期間,他通過手機上的“掌上植保”APP,對周邊4萬畝耕地開展監測信息規范調查。

“這幾年大伙越來越重視病虫害防治,比如播種前要給種子穿上兩層包衣,積極配合統防統治。過去常出現的玉米螟,這幾年很少成片發生。”邵春禹說。

“通過採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每個監測點聘用一名村級植保員,將監測觸角延伸到鄉村末梢,做到早發現、早應對。”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副站長呂濤介紹。截至9月18日,今年全省累計收集監測數據1587.9萬條、圖片332.2萬張,為全省重大病虫疫情監測預警提供了科學依據。

(本報記者崔佳、朱雋、郁靜嫻、屈信明、祝大偉)

(責編:於洋、李忠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滿洲裡鐵路口岸服務中歐班列開行00:48
  • 如何辦理第三代社保卡,看這篇02:35
  • 優質生態成就“鳥類天堂”00: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