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身边的变化

2019年尽显“龙江蓝” 生态环境的改变提升百姓幸福感

焦洋

2020年01月07日07:38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编者按:

2019年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一年的黑龙江高频词:主题教育、优化营商环境、百大项目、脱贫攻坚、自贸区、办事不求人、一把手走流程、冰城蓝、稳就业、保民生……

回眸2019年,黑龙江省“转”字当先,转思想、转作风、产业转型、转方式调结构,“转”起来的龙江处处发生可喜变化。人民网黑龙江频道特别策划“2019年身边的变化”系列报道,通过文字、图片,我们共同回顾龙江各地一年来的转变,以及龙江百姓一年来收获的幸福瞬间。

每天站在蓝天碧水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是人们向往的生活。2019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部门注重科学施策、系统治理和标本兼治,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不断显现。统筹推动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1-11月,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4.3%,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62个国考断面I-III类水体比例达到66.1%,同比提高17.7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目标9.7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优先保护类占比达到98.9%……蓝天辽远,河水清澈,龙江人居环境的显著优化,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宜居感和幸福感。

“哈尔滨蓝”。焦洋 摄

打好秸秆利用“组合拳”打赢蓝天保卫战

2020年1月1日元旦,家住哈尔滨市南岗区长江路上的居民沈红抬起头,望向窗外的哈尔滨市地标建筑“龙塔”,蓝天白云下,龙塔清晰可见。她笑着招呼孩子:“出去玩雪喽!”

沈红居住在长江路上已经三年了,三年来,入冬后她判断当日空气质量的最简单方式就是“看龙塔”。“如果是轻度污染,龙塔就显得雾蒙蒙的,中度污染,天是黄色或者灰色,龙塔会更加模糊,出门必须要戴口罩。如果是重污染,龙塔就会完全看不见。这个时候,我就不会让孩子出门了,家里的空气净化器会高速运转。”沈红说:“之前每年冬天,龙塔都会‘消失’几天,孩子的学校也停课了。2019年入冬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龙塔几乎每天都很清晰,在蓝天下格外好看。口罩用的也少了,2018年冬季用了四大包,2019年冬季就戴过两次。空气质量好了,堆了好几天的雪还是白的,孩子可以玩雪玩个痛快。”

沈红并不知道,2019年冬季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在远离城市的广袤黑土地上。

大型机械秸秆还田作业。张立柱 摄

2019年初冬时节,在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双发村的田地里,伴随着秸秆碎混机的轰鸣声,翻滚的黑土中一行行笔直的田垄应声而起。农民们乐得合不拢嘴:“镇里鼓励我们种植大户购买秸秆碎混机,听说这机器效果非常好,我就买了一台来解决自己承包地里的秸秆难题。先用粉碎机把长秆打成碎末,然后用碎混机把小秆和土搅拌。这机器碎混效果真的非常好,得到的土质非常细,播地春耕都不耽误,真是太省事儿了。”

据丰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术贤介绍,为了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北林区多措并举,疏堵结合,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把田间的秸秆变废为宝,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了环境改善,用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倒逼秸秆综合利用见实效。

为了激发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性,2019年,黑龙江省级财政投入43亿元,重点在秸秆还田离田作业、秸秆离田利用、秸秆还田离田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精准投入带来了明显的成效,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20日,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8364.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1.9%;秸秆还田利用量5860.2万吨,还田利用率达到57.4%。

在多重保障的基础之上,2019年,黑龙江实行秸秆“全域全时段全面”禁烧,严格落实“省级联动、全面覆盖、包片负责、各司其职”机制,查网格、找对家、访农户,全系统共督查一至四级网格1万余个。并在全省实现“零火点”,秸秆禁烧取得决定性胜利,城市的空气质量大大提高,百姓看到更多的“龙江蓝”。

龙江秸秆“颗粒归仓”。姜久明 摄

“厕所革命”改出“新生活”

“一个土坑两块板,几块瓦片围四边。”这曾是农村旱厕的普遍写照。不但会产生难闻的气味,还会给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群造成困难。

2019年,随着厕所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这股清新之风也吹到了绥化市明水县明水镇勤俭村。入冬以后,勤俭村的村民牛利国再也不必担心患病的老母亲上室外厕所困难、容易摔倒的问题了,赶在入冬之前改造完成的室内厕所,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勤俭村从2019年夏天开始改厕施工,让村民真正地看到了身边环境的变化。老式厕所从村中消失了,难闻的气味没有了,取代的是乡村的美化、香化、绿化,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勤俭村党支部书记申远介绍说:“一开始有些村民对厕所改造持观望态度,都不愿意改。我们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引带,让村民亲眼看到,亲身体会了厕所改造后的好处,实现了从‘不想改’到‘我要改’的观念转变。改造后的化粪池统一为无害化三格式化粪池,质量优良,打造了明水县厕所改造的示范样板。”据介绍,2019年,明水县厕所改造工程开工建设2069个,全部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全县农村改厕工作,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脏、乱、差、臭等老大难问题,而且改善了群众生产环境、生活习惯和健康指数,也为农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卫生基础。

明水县的厕所改造只是全省农村新面貌的一个缩影,如今,黑龙江省农村的“厕所革命”已全面铺开。截至2019年11月17日,完成农村改厕9.4万户。在补贴标准上,确定了室内水冲厕所省级财政每户补助4000元、非水冲生态厕所每户补助2000元的标准,省级财政已下拨改厕资金7.29亿元,资金投入规模前所未有。

秸秆打包待运。刘宪武 摄

“百姓水缸不能脏” 打好水源地保护战

哈尔滨市宾县二龙山风景区是黑龙江省老牌风景区,美丽迷人的二龙湖让周边的居民心驰神往,二龙山水库也是宾县的饮用水水源地。2019年,宾县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景区内33家宾馆全部关停,同时将上游14000亩农田全部流转,改用无公害方式种植果树、畜牧草。新建并开放4座水冲式厕所,燃油型船只全部改为电动型。同时,从各责任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由旅游、公安和生态环境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坚持24小时巡护管理,不断增强岸上、水面防护能力,切实巩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成果。

百姓的水缸不能脏,2019年,全省26处县(区)级地表型饮用水水源地100个问题提前75天完成整治任务,水源地保护区内近6000户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妥善处置、50余家旅游餐饮和工业企业拆除或关闭、近3万公顷耕地制定了农业“三减”方案。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按照“夯实集中统一的水源地攻坚领导机制、形成两个合力、抓好三个重点、做好四个监督、强化五项保障”的工作思路和“一个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原则,水源地保护成效显著。

垃圾分类。焦洋 摄

农场成了动物乐园 黑土地保护见成效

位于绥化市绥棱县四海店镇南6公里的天华农场,群山环抱,树木密集,山鸟不时地飞过。潺潺溪水中,鱼儿悠游,岸边花草繁茂……“这是多年来实施黑土保护的成果。”天华农场场长孟德林介绍。2013年,农场全面实施有机种植推进黑土保护。目前,农场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无公害,无污染,年粮食总产量3500吨左右。生产基地有养殖场,大牲畜存栏546头。天华农场生产的大豆、大米、面粉、黑豆、红小豆、芸豆、高粱和玉米产品分别通过了中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有机认证。

说起黑土保护的措施,孟德林场长说,农场制定了一整套保护黑土地的办法和措施,不使用一切对环境和土壤有危害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和生长素等任何物品。不使用除草剂,全是人工除草。旱田人工铲地三遍,水田人工拔草三遍,减少机械排放对土壤和水源污染。生产基地利用无污染草原、湿地和秸秆饲料进行畜禽养殖,增加肥源,再用畜禽所产生的粪便肥料还田,形成了秸秆(发酵)——养殖——肥料——肥料上地——秸秆的自然生态良性循环链条。同时,对农作物秸秆零焚烧,全部进行秸秆饲料加工,为养殖业提供饲料。

居民在松花江边垂钓。焦洋 摄

天华农场实施黑土地保护措施以来,山绿了,鸟多了,水清了,鱼多了,草密了,花多了,形成了自然和谐的小气候。孟德林场长说,农场对湿地、草场实行零开发,对野生动物实行零捕杀,一些东北常见的小动物在这里安家落户。如今,农场已变成了天然的动物乐园。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天华农场所在的绥化市借助国家实施黑土保护工程项目的契机,多路并进、多项联动深化“寒地黑土”保护,开展综合保护,生态效益、耕地质量、粮食产能等显著提高,释放了综合效应。

孩子们在松花江畅游。焦洋 摄

2019年,黑龙江省加强土壤污染的有效管控。加快能力建设,实现全省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全覆盖,满足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考核和预警需要。强化基础保障,完成全省1.9亿亩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进全省20%县市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2019年,龙江天更蓝、水更清。春夏交替和秋高气爽的季节,湛蓝的天空,好像一幅油画;徜徉在草地上,都能闻到清新的泥土和青青的草香。“夏天带孩子到松花江边游玩,可以清晰地看见小鱼苗在岸边游来游去,这是在以前很少见到的。2019年,水质的改善,松花江边开设了多个公益的天然浴场,让很多成年人找回了童年戏水的感觉。这才是天然的原生态!”说起2019年身边的变化,哈尔滨市民嘉宁为家乡生态环境的改变点赞,投出了满意票。 

 

系列报道

黑龙江:脱贫攻坚下足“绣花”功夫

“优化营商环境”让黑龙江投资优势逐渐显现

(责编:赵怡、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