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种植中药材,多种渠道促增收

满江红村靠产业旺起来(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①)

人民日报记者 张艺开 方 圆

2020年07月30日07: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满江红村靠产业旺起来(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①)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新起点,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本版今起推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小雨飘落,泥土芬芳。走进黑龙江省铁力市铁力镇满江红村,干净整洁的乡间小路上,成排的亮红色标识惹人注目。走近一看,是设计精美的“一村一品·满村红贝”圆形标志。“就是这样的一颗颗小平贝,铺起了我们村的脱贫致富路。”满江红村党支部书记、精准致富平贝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宝说。

近年来,满江红村凭借着“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把在当地种了几十年的中药材“小”平贝,发展成了有规模、可持续的“大”产业,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脱贫致富路。

筹集资金与土地

成立专业合作社

“满江红村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聂伟说,种植像平贝这样产值高的中药材经济作物成为村民的选择。满江红村西有呼兰河,浸润着沙壤层;东有兴安岭,留下了腐殖土;加上地处北纬46度,昼夜温差大,种植平贝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村里有四五十年的平贝种植史了,但之前一直不成气候。”2014年刚上任时,张宝看着村里账本上20万元的外债,很心酸,“规模小、缺技术、没组织,这让好东西没有卖上好价钱。”

直到2016年2月末,经伊春市、铁力市和铁力镇几轮调研后,满江红村确定了通过种植平贝增收的脱贫主思路。成立合作社是满江红村聚民力、兴产业的第一步。

“资金和土地,是当时办合作社的两大问题。”张宝回忆,买种、包地、备肥、购置设备……绕不开一个“钱”字。当时干部们甚至以个人名义贷款筹钱,却依旧不够。

好在扶贫政策来得及时:黑龙江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注入180万元;铁力市财政扶贫产业项目周转金注入50万元;动员村民带地入社后,获取银行贴息扶贫贷款180万元……

另一方面,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发动村民们把已经发包出去的土地出让给合作社,好让土地连成片,形成规模效益。“村民听到是为了扶贫,纷纷答应让地,哪怕自己承担损失。”聂伟说。

“一定要凑到2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土地。”张宝解释道,这是一道“脱贫算术题”:村子距离脱贫目标差多少?种一亩平贝又能补多少?“我们得算准了,毕竟,种下的不仅是平贝,也是脱贫的决心和希望。”张宝一字一顿地说。

2016年3月,211.5亩土地成功凑齐,铁力市满江红精准致富平贝种植专业合作社、兴村中药材经销有限公司相继成立。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全村53户贫困户带地入社,每户享受4000元的年收益分红。同时,合作社还吸纳了13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社务工,人均增收1746元。

“曾经,别村笑称我们村为‘满江穷’。如今,我们靠着平贝产业脱贫致富,重回‘满江红’!”村民霍春林说。当年种下的脱贫种子,已经开花结果。2018年夏天,第一茬平贝收获,产量85吨,实现产值460万元。2018年末,满江红村,摘帽了!

加强指导与培训

帮助村民学技术

脱贫出列之后,通过技术惠农,做强产业,满江红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8年底,增加了合作社4000元的分红后,村民白秀云顺利脱了贫。而现在,白秀云的生活早已不依赖那4000元的分红了。

“我只要把自家园子里400平方米的平贝地打理好,每年都能赚小两万块钱。”去年,白秀云不仅收到了平贝种植合作社4000元的分红,房前屋后自家园子里新种的平贝也卖出了好价钱。

“这真得感谢村里的培训指导!”白秀云接着讲了起来,“去年秋天,园子里有一小块贝苗‘秃’了。”起初白秀云没在意,直到自己的结对帮扶干部——满江红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庆斌上门指导技术时,她才得知,这是“黑腐病”。

“生了黑腐病的平贝细软干瘪,根本就没人要。”刘庆斌介绍,严重时,整片平贝田都会遭殃。当时,刘庆斌和扶贫工作队一起,把病变的黑土一锹锹挖走,换上新土,喷上杀菌剂,黑腐病才没再扩散。

这样的指导在满江红村并不少见。“有线上培训,有上门指导,还能随时咨询。”白秀云介绍,村党支部每年都聘请省、市级的农业专家为村民讲课,还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类骨干、致富带头人外出学习。刘庆斌便是外出学习的骨干之一。

“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指导贫困户。”刘庆斌介绍,像他一样的科技类骨干,在满江红村一共有100多名。“大家在帮助村民更新种植技术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适应市场的本领。”现在,90%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一至两项实用技术。

与此同时,满江红村不断延伸平贝产业链,持续发展新产业:光伏项目、棚菜种植项目、“一分田”小菜园项目……

“伊春市、铁力市的两级财政帮村里建起了平贝烘干加工厂和专业冷藏库。去年,村里还为29类农副产品统一注册了铁鑫牌商标。”铁力镇党委书记杜微说,这些项目在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增强了合作社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所有项目产生的收益,都会纳入满江红村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扶持基金,支持脱贫户进一步发展产业。

4418元,9450元,12494元……三年来,白秀云一家的人均收入节节攀高,她的故事不是个例。在多种产业的带动下,2019年,满江红村的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5000多元增长到23000元,翻了四五倍。2019年末,村里53户贫困户90名贫困村民全部脱贫。

保护黑土与河流

绿色发展促增收

贫困户喜脱贫,非贫困户致富忙。全村脱贫后,依托铁力市的中药材产业专业化资源和精深加工产业布局,满江红村正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跑。

“为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市里正在建设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建设中药材科技服务中心,加强中药材研发、品种展示能力建设。”铁力市中药材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宝权说,这几年,铁力市一直在中药材精深加工上做文章。今年,全市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以上,附加值大大提高。

但产业规模大了,环境问题随之而来。杜微介绍,在满江红村,传统的起收、清洗方式,每年就要损耗两万多立方米的黑土。大量黑土随水流到呼兰河里,还会影响河流水质。

“过去,村民们在呼兰河里用大铁槽‘手摇’式清洗,人力成本、环境成本都比较高。”张宝说。今年,满江红村新投入了自动清洗场,全村21个定点平贝清洗场,都采取三级沉淀法清洗平贝。

“沉淀的黑土不再流到河里,而是直接还田。”张宝身后,三层的清洗“流水线”前,两个工人正在倾倒着夹杂有泥土的平贝。顶层的流水降雨般均匀洒落;二层的平贝逐渐和泥土分开,露出嫩白的原色;泥汤则漏到底层,顺着坡道流向沉淀池。

“清洗效率增加了10倍,降雨式喷淋还能减少对平贝表皮的伤害。一举多得!”刘庆斌说,今年他也投资建设了其中的一个清洗场,“贫困户来清洗平贝,我们只收水电成本。对他们来说,能省去四成开支。”

张宝说,全村脱贫之后,村民们也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很多生态农业新思路,逐渐被村民们接受。

“预计10月末,集垂钓、观光、采摘、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采摘园就要落成了。”聂伟的脸上写满兴奋。今年,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以及伊春市5家帮扶单位资金的支持下,聂伟和扶贫工作队成员们栽下了800多株果树,搭建了300多米的生态观光绿色长廊,修设起10多个鱼塘近水平台……

“以后村民们又多了一个增收渠道。光是今年,园里的大棚已经给每户分红300元了。”聂伟说。

  

(责编:张齐、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