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新乡村 写出精气神(艺海观澜)

刘大先

2020年08月14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认识新乡村 写出精气神(艺海观澜)

  通过具体人物和故事写出时代精神,写出新时代乡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是乡村题材创作的重要任务

  乡村题材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类型。不同历史情境下的乡村书写,呼应社会与时代的变迁与召唤,形成独具中国美学追求的文学传统。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并实施,使乡村题材创作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敦促作家对乡村进行再认识以及美学再创造。

  新时代的乡村题材创作不仅要面对当下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审美样态与情感精神状况的多样性,更需要认识到,伴随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城镇化进程,乡村所发生的新变化。乡村是一个包含农林牧副渔多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广义概念。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乡村题材创作更多聚焦于狭义的“农村”,也即以种植耕作为主的农业,对草原游牧、山林渔猎、海洋渔业以及其他类型的乡土生计与活动观照较少。今天的乡村开始实现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甚至智慧管理,“互联网+”农业、绿色与休闲农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乡村与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尽管区域性发展差异依然存在,但既有的城乡二元格局正在逐步被打破。新的乡村召唤新的书写。

  城乡互动与一体化进程使乡村现实更加生机勃勃,扩展了乡村书写的经验领域、题材范围与表述空间。这要求作家不仅要了解生产、经营等宏观规划,同时要在转型过程中聚焦乡村新文化、新观念的形成。比如,农民运用自媒体工具,直播销售农产品,技术不仅带来了流通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塑造着农民的新形象。作家需要把这些变化通过文学的方式讲述出来。大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产业升级、人才培养、文化创新、生态建设等一系列关乎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生福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变革中,我们要关注乡村的“变”与“不变”。比如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是传统文化根脉所在,在当下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环境变了,文化根脉仍在。

  当代乡村题材创作应基于对传统的革故鼎新之上,发现与提炼新“三农”经验,要求作家在忠实记录、客观描述的基础上还要有理想与典型的探求。新时代的乡村美学塑造,接续的是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近年来出现阿来《云中记》、赵德发《经山海》、关仁山《金谷银山》、纪红建《乡村国是》、王宏甲《塘约道路》、彭学明《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哲贵《金乡》、舒飞廉《云梦出草记》等一系列虚构或非虚构的作品。它们或塑造新时代乡村新人形象,或追寻美丽中国的乡愁记忆,或从一线扶贫故事中提炼乡村建设经验,处处显示出对中国当下乡村现实的深情观照与深刻洞察。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等不同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我们期待乡村题材创作诞生出更多具有史诗性的作品与典范性的形象。

  何谓史诗性与典范性?就是要写出乡村的时代精神,写出新时代乡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气神。通过具体的人物与故事写出这种精气神,是乡村题材创作的重要任务。当代乡村不是封闭、静止的处所,而是有容乃大、生生不息的鲜活现实,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情感认知结构,都承载着古今中外文化与技术的成果,并且一刻不停地进行着自我创造。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乡村题材创作应当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用丰硕的成果向新时代献礼。

(责编:王旭、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