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七成——

一家合作社的丰收底气(关注粮食安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人民日报记者 王浩

2020年08月21日07:3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一家合作社的丰收底气(关注粮食安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呼兰河畔,绿铺平畴,在黑龙江青冈县昌盛镇幸福村万发奎屯田间,无人机轰鸣掠过,喷出一阵水雾。

  “还是无人机打药均匀,这片地1000多亩,不到一天就能喷完,比人工快了十几倍,用药还省下1/3。”沃土丰达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仲维华连连赞叹。

  正是玉米抽穗期,仲维华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合作社托管了1.9万亩土地,涉及3300多户农民,咱这个‘田掌柜’不好当啊!”

  一个合作社怎么打理1.9万亩地?

  “靠新农机+大数据!”仲维华坦言,这么大的面积,像父辈一样凭经验肯定不行了。在合作社里,智能拖拉机、卫星导航系统、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一台台种地“神器”让化肥农药减下来,产量质量提上去:每亩成本减少50%,产量提升10%左右。绿色产品卖出好价钱,去年合作社纯收入上百万元。

  仲维华说起当年回乡种地,源于一个心底的想法:“从小看着父辈种地,他们真是辛苦。我总觉得靠知识、用科技,一定能改变,让乡亲们轻轻松松种地。”

  2014年,仲维华放弃城里的工作,回村办合作社。订单收购、托管服务、土地入股……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也能尝到科技甜头。

  “交500元托管费,就能享受农机一条龙服务,保证单产1500斤。比起一家一户种,农民选择托管每亩至少多挣100多元,还省心省力。”仲维华一一列举合作社的优势——

  “开沟、翻地、起垄,200马力大拖拉机来回撒欢,那叫一个有劲儿。播种机、收割机装上了卫星导航系统、电脑控制系统,‘大脑’精准指挥,干农活像‘绣花’。”

  “在播种环节,卫星‘眨眼’,农机‘牵’着跑,路线笔直、转弯灵巧、行距均等。电脑里设定好数字,要在一亩地播1000粒种子,分毫不差。”仲维华说,“算细账,十来亩地能多种出半亩地来。”

  “保护黑土地,农机出大力。”仲维华介绍,过去地种薄了,抠一块土,硬得掰不开,看着都心疼。“多亏新型玉米收割机。机头,摘穗、剥皮,米粒入仓;机尾,粉碎、破茬,秸秆还田。黑土‘盖被子’,有机质慢慢恢复,如今抓在手里的黑土松软油亮。”

  机械化给力,新技术加快落地,生产绿起来,农业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这几年,合作社向精深加工进军,鲜食玉米加工、秸秆膨化饲料、玉米压片饲料等项目纷纷上马,一条条生产线转起来。“光鲜食玉米加工就能消化周边2000多亩玉米,大伙儿不用为卖粮发愁了。”仲维华说。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田里装的传感器,厂房里的流水线都是种地好帮手,咱实现了田间连起车间。”仲维华自信满满。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产品更优了,农业有奔头,种地蹚出了新路——有机种植、种养循环、鲜食产品、速食罐头、牛羊饲料……把一粒玉米吃干榨尽。

  “越干越有劲头,越琢磨越有门道。”仲维华说,“中央一号文件年年讲农业,国家重视咱农民,合作社成长壮大,离不开有力扶持。就说秸秆还田设备,政府补贴50%,一台能省20多万元。”乘着好政策东风,仲维华谋划:农机下田、科技种地成趋势,农业正朝着现代化迈进。各家发挥优势,把农机、农资、加工、销售、金融等资源整合起来,让种地更加专业化、精细化。

  的确,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从东北黑土地到中原“大粮仓”,农机纵横驰骋,不断升级换代,助力农业产业升级,让种粮农民鼓足了底气。

  一组组数据也证明了新变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今年“三夏”期间,全国有1640万台各类农业机械和320万名农机手投入农业生产服务,一条龙开展小麦、油菜等作物抢收、秸秆处理、产地烘干等作业,冬小麦机收率达97%。亿万农民挑上科技这个“金扁担”,粮食丰收更有保障。

(责编:王思迪、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