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北往事”系列——重回那儿时的记忆

来源: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2020年12月10日10:21  
 

王一川国画作品

“这一系列作品,我们计划了2000多个项目,如今,仅王一川的国画便已完成300幅的艺术创作,另外,还涵盖了蒲艺、泥塑、陶瓷、布艺、烙画、蛋雕、叶雕、贝壳画、木雕、陶瓷、雕刻、巧石面艺、面塑、剪纸、易拉罐作品、手工编织等几十种艺术创作形式,充分展示我们老东北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童真童趣,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人们重拾记忆、丰盈生活。”齐齐哈尔电大社区大学民俗艺术中心客座教授白德仁,说起他们团队的创作理念和构想时,眼神是闪亮的。他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老东北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实现文化自觉与自信,为振兴老东北经济做出艺术家应有的贡献。

步入民俗艺术中心,总能看到民俗艺术家们创作的身影。白德仁与大家在一起研究创意,大家各抒己见,将所经历的往事一件件讲述出来,然后由艺术家们陆续进行创作。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电脑,通讯还不发达的年代,孩子们在一起的玩法自然也不相同,简单的生活却充满了童真童趣;在那个时代,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过着别有滋味的生活,诸如,孩子们围坐在有故事的老人周围听评书,夜夜女人都要纳鞋底,炕头老太太叼个大烟袋……憨厚、淳朴的村民,一点点小事就让他们每天笑呵呵的,人与人之间总是互帮互助、互通有无,那份乡情、亲情与友情,每每温润着人们的心灵。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民俗艺术家们只要是聚在一起,就一起研究这些老东北曾经的点滴往事,那个时代人们穿衣风格、房屋如何、民风怎样,又有哪些时代的特点与乐趣,有了想法就信笔勾勒出来,根据不同的内容融合不同的创作手法,来逐一地表现出来。其中,鹤城知名画家王一川先生一幅幅反映时代特点的国画最能反映老东北往事,不论是栩栩如生的百老图,还是极富生活特色的乡村儿童系列,一幅画一个故事、一个场景一个内容,将人带回回忆中的生活场景,追溯渐渐逝去的民俗风情。

韩朝阳泥塑作品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韩朝阳,对绘画、泥巴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将记忆中的情境通过手中的泥巴进行深入地表现,已形成他的艺术风格,逼真的泥草坊、爷爷放鞭炮孙子捂耳朵的过年场景、喜庆的福字、院中奔跑的鸡鸭鹅,以及冰上拉爬犁的情趣……通过泥塑的形式惟妙惟肖地加以展现,无不鲜活地反映老东北的农村生活氛围。

韩朝阳说,在他创作的过程中,眼前总会出现农村的一草一木,冰上拉的爬犁、房沿上冻的冰溜子、悬挂在屋里哄小孩用的悠车,还有母亲在园子里打酱,那酱香味能飘得很远,哥哥赶着牛车在地里收苞米等。韩朝阳平时就注意观察生活,将曾经的过往化作手中的艺术作品,时常做着做着就被手中的人物逗笑了,或被感动得落泪。前几天,在民俗文化集市活动时,一位前来参观的老哥,围着他的作品默默地看,然后就指着脱坯、搂柴禾的作品说:“这些活我都干过、都干过”,等看到作品中一位老母亲纳鞋底时,竟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如今,韩朝阳又将自己的泥塑与气烧、电烧相结合,化泥为陶,既增强了艺术美感,又延长了作品的生命力。

王瑞华布艺作品

齐大教授、民俗艺术家王瑞华,采用传统大花被面的布创作出憨态可掬、玲珑生动的布艺公鸡、母鸡、鸡雏,充分展示一种怀旧的氛围,她还与韩朝阳合作,让他专程用秸秆手工纺织出鸡窝,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更增添了些许创作的情趣。

省非遗传承人朱瑞华,一个个手工勒勒车、易拉罐作品和秸秆扎刻作品,既展现民族风貌,又绿色环保、变废为宝,飞翔的丹顶鹤,达斡尔族风情的大草房、婚车等,点滴中凝结着艺术家们对往事生活的追忆、对民族风情的记载。

何泊春剪纸作品《农村电工

雕刻家何泊春用叶雕、剪纸真情地表达了一份乡情、乡音,一刀一刻间直抒胸臆、表达情怀;书画家、雕刻家滕伍君,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了一系列饱含生活气息的老人肖像,灵动鲜活、维妙维肖;还有画家马正潭所绘的丹顶鹤百米风情长卷,尽展老东北的人文风貌。

何泊春叶雕作品《回忆

如今,他们又将富裕漫画也纳入进来,让老东北往事系列创作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内容更加鲜活灵动, 每幅创作都经过艺术家们的反复推敲,每件作品中都饱蘸一段故事,极具思想性、生活性和艺术性,总能触及心灵最柔软的地方。正如韩朝阳所说,创作这些老东北民俗系列作品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它们能勾起人们对地域民俗文化的记忆,也能从中汲取更多养分。(于海波 韩艳华 )

(责编:王思迪、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