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脱贫经验、建农家书屋、办文体活动……村里如今——

办好文化点 提振精气神(建设好村为民服务中心③)

人民日报记者 申智林 郝迎灿 刘新吾

2020年12月11日07: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办好文化点 提振精气神(建设好村为民服务中心③)

核心阅读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地村为民服务中心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有的设立了村文化点,宣讲脱贫故事、进行公示评比,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志向;有的打造农家书屋、组织集体读书学习,培育文明风尚,改变陈旧习俗;有的建起了文体广场、开设棋艺室,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设立村文化点 激发脱贫志气

花草飘香,栅栏成行,湖南益阳赫山区衡龙桥镇华林村整洁的村道边,一处村民活动园地临路而建。隔老远,“美丽家园马家咀”几个石刻大字就映入眼帘。走近一看,朱红色的展览长廊和依托村居设立的文化墙十分亮眼。

作为村里为民公共服务平台的一部分,华林村的文化点是村民们闲暇时最喜欢来转一转的地方。为啥?在文化点里,有文化长廊不定期更新配图讲解的各种政策;民间文化室有村民们收集起来的物件——竹编的锅盖、老旧的纺车、残破的陶壶、朽败的木爬犁……每件老物件的背后,都蕴藏着村民生活变迁的故事。

“村民的生活变好了,对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越来越大。”华林村党总支书记范志祥说,要保障文化供给,需要建设新的文化活动场所,但村民服务中心的空间有限。2019年,经过村民表决同意,村干部带着村民将文化点建在马家咀屋场上。

“用大白话讲道理,更好懂。”范志祥说。在文化墙上,有许多和村民生产生活贴近的标语、照片、图画。比如,“走出去看样板,学经验;回到家搞产业,谋发展”,短短一句标语概括了村里70多岁的村民余长发种花生、种西瓜、促脱贫的故事。

“脱贫的方法上了墙,正能量的故事全村讲,就形成了一种激励。”范正祥说。

除了引起村民共鸣的标语,文化墙的公示评比区更是村民们关注的热点板块。前些日子,华林村檀华公路铺设油砂路面,文化墙上公示出捐款名单,立刻就引起了村民的热烈讨论。

“你家是贫困户,怎么也捐了钱?”看过名单后,很多村民都在问贫困户杨谷生。

老杨笑着说:“前两年儿子得了急性胰腺炎,治病用药花了不少钱,所以家里穷一些。现在有医保兜底,儿子病情好转,我们爷俩一起打工,今年铁定能脱贫,怎么就不能捐钱?”

“现在大家不但自己奋斗的劲头足了,而且为村集体做贡献的觉悟也高了。”当初,村里要在文化点上建华林村民间文化室,保存村史记忆时,就有村民主动提供自家闲置的房屋,无偿供村里使用,后来又有许多村民捐出自家的老物件,讲述村史故事。

“奋斗光荣、贡献光荣,小小的一处文化点,激起了村民的心气和志向。”范志祥说。

打造农家书屋 推动移风易俗

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新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楼是为民服务窗口、村民文化活动大厅,二楼则设置了农家书屋和党建活动场所。

“我们把文明实践站和为民服务中心的功能整合起来,既能为村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同时也是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新阵地。”海林镇党委副书记李晓东说。

二楼最西边的房间,挂着“农家书屋”的牌匾。屋里四面贴墙立着书柜,儿童读物、文学历史、农村实用技术……5000多册书籍有序摆放。

隔壁便是阅览室,推门进去,村妇女主任李玉兰正在朗读一篇文章,十几个村民听得津津有味。

66岁的金英子说,“村里以前生产靠贷款、收入靠种地、集体无积累,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村里发展民俗风味餐饮产业,同时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5万元。”

口袋鼓了起来,精气神也得跟上。过去,村里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打牌喝酒是大伙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新合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老年读书会,可一直以来条件有限,读书会主要是把大伙召集在一块读读报。”李晓东说,2010年“农家书屋”项目在新合村落地,有效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活跃和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读书会规定每月1日和16日为读书日,学习讨论的课题有科技文化知识、家庭美德、文明礼仪等,同时组织村里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党员及乡土人才开展专题讲座,大力倡导新文明新风尚。”李玉兰说。她同时兼任图书管理员,承担组织大伙集中读书学习的任务。由于活动开展形式丰富、内容接地气,稳定会员很快发展到60名。

在读书会的基础上,新合村又依托为民服务中心成立了门球队、文艺队等活动组织,“白天在舞蹈室练习、读书,晚上到文体广场活动。”金英子的儿女都在外工作,可生活一点都不孤单,“大伙每天一起打门球、唱歌跳舞,乐呵着呢。”

“现在过春节,年轻人回来也跟着一起办晚会、打门球,其乐融融,酗酒赌博的现象基本没有了。”李晓东说。

修建文体广场 丰富文娱生活

天刚蒙蒙亮,谢昌碧便起身出门。年过70岁的她,身体依然硬朗,扭腰、伸展、踏步,毫不费力。音乐响起,广场上开始热闹起来,跳操的人越来越多。

近年来,重庆市渝北区兴隆镇牛皇村积极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措并举搞好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对休闲娱乐设施不断进行提档升级,另一方面丰富休闲娱乐活动,打造家门口的休闲娱乐圈。

清晨、黄昏或是节假日,在村头的杨梅文体广场上,村民们聚在一起,一同扭扭腰、摆摆手臂、踢踢腿,舞步动作整齐,节奏韵律统一。2012年以前,杨梅文体广场还是一块空地,荒废多时,杂草丛生。如今,这儿建起了宽敞的广场,设施设备逐渐增加,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一起跳操,既锻炼身体,又让大伙有机会聊聊天,关系更融洽了。”谢昌碧连连点赞。

记者看到,广场两侧还建有一个体育场,包括羽毛球场、篮球场和乒乓球场。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期间,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挥洒汗水。

提到家门口的休闲地,万永红、曾祥苹夫妇也赞不绝口。随着村里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在外务工的夫妇俩回到家乡发展农家乐。晚饭后,夫妇俩招呼完客人便时常到健身步道走上几圈。今年,这条网红健身步道点缀着当地文化元素,在几个节点处增加了情景化的投影图像,以很多图像作品与周边景观相互呼应,艺术感十足。

广场不远处还有一个古村落,坐落着22栋特色农房。其中一栋农房里设有棋艺室,最受老百姓喜爱。村民常常聚在这里下象棋、学编织、学插花。

村民李先英是这里的常客。指尖上下翻飞,绳索来回旋转,不一会儿,她就编织出了一个小物件。“这个文化棋艺室很受大家的欢迎,休闲娱乐活动也多,还经常有城里的老师来上课呢。”李先英说,“麻将声少了,村民们的兴趣更高雅了。”牛皇村还把村委会多功能室利用起来,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门口看电影。

以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阵地,综合运用多种设施,常态化开展文娱活动,充实村民精神生活,这些做法赢得村民点赞。不只是牛皇村,兴隆镇坚持“文体惠民,全民康健”,相继建成16个村级文体广场,促进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

(周新宇参与采写)

(责编:李宏頔、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