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榜单的背后

2021年02月06日08:35  来源:黑龙江日报
 
原标题:短道速滑冠军馆榜单的背后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在祖国的大地上,参加冬奥会是几代中国冬季运动员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即将变成现实。

不久前,在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和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上,七台河的徐爱丽独揽五金,为这个即将绽放的“冬奥梦”,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座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百万的北国边陲小城,累计为国家培养出3位冬奥冠军、3位特奥冠军、10位世界冠军,共计获得173枚世界级金牌和535枚国家级比赛金牌,15次打破世界纪录。在我国获得的13枚冬奥会金牌中,有6枚是七台河选手夺得……一连串辉煌的成绩,让这座小城有了“短道速滑之乡”“冬奥冠军摇篮”的美誉。

多年来,七台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的场馆建设,以及体教融合的探索、实践。

体教结合 化解“缺人”之痛

作为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赵小兵,最近成了“网课老师”。尽管为了疫情防控需要,队伍暂时停止了集中训练,但她每天仍然要通过网络监督和指导队员们居家训练。

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是七台河市体育局直属的训练机构,他们的队伍包括基础班和重点班。另外,全市7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现在也已经纳入他们的体系,几支队伍加起来,队员人数在300人左右。赵小兵目前主要负责的是基础班,几十个孩子需要她每天在线指导。

这样的规模,在几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有一个阶段,七台河当地的专业短道速滑运动员只剩20来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七台河短道速滑这块金字招牌能否保得住就成了问题。为此,他们想到的办法是“体教结合”。2015年,在原有的基础班、重点班体系基础上,把当地7所有一定滑冰运动根基的学校改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这些学校滑冰队的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接受高水平教练的指导提高滑冰水平时,学业上受到的影响也降到最小。

同时,特色校也成为体校的选才来源,其中的好苗子被选进基础班、重点班。在这种模式之下,不但解决了运动队规模问题,家长们对于孩子从事短道速滑项目的支持程度也明显提高。

多点开花 形成多层次队伍体系

如今在七台河,短道速滑队伍已不限于体校系统,各种不同年龄层次和性质的队伍遍地开花,运动员人数至少在500人左右,对于一座人口不足百万的小城市来说,这个数字相当可观。

张杰是七台河走出的我国第一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2014年,在七台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热情邀请之下,她和丈夫董延海回到家乡执教。2017年,七台河职业学院成立了以张杰名字命名的“张杰冰上运动学院”,主要培养大学生运动员。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就被南方城市的滑冰俱乐部看中,以高薪“预定”。

此外,七台河职业学院还有中专队等多支队伍,学院下属的幼儿园还成立了速滑、轮滑“双滑”队。这样一来,在七台河就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多层次短道速滑队伍体系。

条件改善 “借船出海”成为历史

“以前,七台河没有室内滑冰场馆,高级班一直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常年在哈尔滨训练。”赵小兵告诉记者。

2013年11月,七台河体育中心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短道速滑之乡终于有了自己的室内冰场。据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翟闯介绍:“七台河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内含短道速滑训练馆和综合馆,其中短道速滑训练馆主要用于保障本市短道速滑训练队伍日常训练,以及举办市级冰上赛事活动、每年度的全市中小学生速滑赛等。同时采取低收费、不限时的模式对市民开放。综合馆内则铺设了冷凝管,可以承接国内大型短道速滑专业赛事,也可满足国家或省短道速滑队转地训练的标准。”

七台河市在发展短道速滑项目方面还有众多举措,据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王宏斌介绍:“市里每年对每所浇冰学校发放扶持资金3万元,为每所特色校提供近20套短道速滑装备,为特色校参赛提供资金近10万元,每名重点班运动员伙食标准每天增加10元,帮扶20名贫困运动员、为省队优秀运动员提供装备资金近10万元。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奖励办法,打破原有的奖励标准,对国内外赛事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给予重奖。”

传承精神 “冠军馆”成重要阵地

2019年初,中国·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正式开馆,馆内陈列着包括由王濛捐赠的数十枚金牌在内的大量珍贵展品。张杰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她的很多朋友带队来七台河训练、比赛,冠军馆是他们必去的地方。在七台河短道速滑从业者们眼中,冠军馆不仅是一座博物馆,在传承精神财富这一点上,这里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冠军馆大厅悬挂的电子冠军榜上,获得各类冠军的数字,随着七台河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不时发生着变化。国内冠军一栏上,徐爱丽刚刚把数字改写为“535”。一年后的北京,冬奥冠军的数字会不会因她和范可新的表现再次改写,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杨镭)

(责编:李宏頔、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