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刚过,黑龙江省博物馆“相约龙博”线上课堂也带孩子们深入了解了一下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错过的小伙伴们,可以关注“黑龙江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了解详情哦。
在线上课堂,省博物馆的老师先介绍了元宵节的由来。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据悉,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完元宵节背后的故事,老师还通过视频带孩子们欣赏了祖国各地的各类花灯,并进行猜灯谜互动和手工花灯制作。有同学感慨:“逛灯会是爸爸妈妈小时候的记忆,这次能在课堂上看到各类花灯特别兴奋。明年的元宵节,希望能亲自去看看美丽的花灯展。”
作为黑龙江省的社会教育机构,黑龙江省博物馆一直积极结合本省及本馆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尤其在疫情期间,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在家也能学知识、拓眼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开设“相约龙博”线上课堂。记者了解到,自1月下旬开课以来,孩子和家长们反响热烈,称赞在省博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记者 王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