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首席技師裴永斌——

練就“金手指” 鑄就大工匠(老兵新傳)

人民日報記者 郝迎燦

2021年03月28日07: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除了掌心厚厚的老繭和指甲下黢黑的泥垢,這雙手並不能瞧出有何特異之處。但就是這雙手,輕觸鋼鐵,便能感知百分之一毫米的誤差,被稱為“金手指”。這雙手屬於裴永斌——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機廠的首席技師。

自1985年從部隊轉業以來,裴永斌一直在生產一線與機床相伴,平均每年提出技術革新10多項,參與生產加工水電站發電機組核心設備——彈性油箱4000多件,創造了無一廢品的紀錄,並先后獲得全國勞模、中國首屆質量工匠等榮譽稱號。

1982年,18歲的裴永斌走進了軍營。服役期間,他全身心投入軍事訓練,是當時全師第二個入黨的新兵,也曾是全團年齡最小的裝甲運輸指揮車車長。脫下軍裝后,裴永斌來到哈爾濱電機廠穿上“工人藍”,當了一名普通車工。

“白天跟著師傅學,拿個小本隨時記,晚上回去再梳理總結。”沒幾年,裴永斌就憑著過硬技術在廠裡嶄露頭角。

1995年,裴永斌開始接觸到彈性油箱的生產加工。作為水電站發電機組核心設備,彈性油箱承載著機組數千噸重量,其品質關系到整座水電站的安危。

才上手,裴永斌就倒吸一口涼氣,“作業誤差隻允許有百分之一毫米,在加工油箱內部時,車刀刀架遮擋入口,注入的冷卻液也會產生煙霧,根本看不到走刀情況,實在太難了。”

為提高效率,裴永斌決定用手測量,他找來一件以前的廢件,下班后就一個人在車間練習。年復一年,他終於練就了一手絕活。

“裴永斌用手摸就能‘盲測’油箱壁厚和表面粗糙度的絕活,測量精度不亞於專用儀器,他也因此成為行業公認的‘金手指’。”哈爾濱電機廠水電分廠黨委書記、廠長許暉說。

成績背后,是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節假日不休的艱苦付出。

近年來,彈性油箱的訂單量大幅增長,廠裡開始引進數控機床。數控機床要投產,離不開關鍵一步:編程。這項重任,又落到了裴永斌的肩上。

裴永斌此時已年近50歲,他沒有任何抱怨,又帶領團隊一頭扎在生產車間。“日夜奮戰30多天,數控機床生產的第一台彈性油箱順利下線,生產效率提高了100%。”裴永斌說。

“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裴永斌說,雖然退役30多年,但是部隊的好傳統、好作風不能丟。2014年,非洲某水電站的水輪機發生故障,當時正是埃博拉疫情暴發期,裴永斌義無反顧踏上了前往非洲的航班。

“當地最高溫接近40攝氏度,為了搶時間,中午不停機,夜班連軸轉,用了4天時間就完成了搶修任務,比計劃提前3天。”裴永斌說,當地項目方給他豎起大拇指。

再有幾年,裴永斌就要退休了,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傳幫帶上。“這麼多年一共帶出了20多個徒弟,都已經在各自的崗位上成為骨干。”裴永斌說,“近5年我開展技能培訓40多次,受訓人員千余人次,這是讓我最感欣慰的。”

(責編:王思迪、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