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呼玛县:借力扶贫好政策 铺就幸福小康路

杨雪楠

2020年08月08日07:52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编者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底前必须完成的目标,这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硬任务。

被绿水青山环绕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近年来,深入落实工业强省建设和产业发展重点任务,大力发展现代大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惠民政策有力扶持,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2020年2月26日,黑龙江省最后一批国定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黑龙江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龙江百姓有哪些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网黑龙江频道聚焦生态、农业、环境、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等多个方面,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黑龙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举措、新作为和新面貌。

大兴安岭东麓,黑龙江上游西南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对俄边境线长达371公里,也是黑龙江省对俄边境线最长的县份。近年来,借力政策,呼玛县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在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同时努力发掘自身发展特色,为百姓增添幸福感、获得感,铺就走向小康生活的道路。

借力“国家农业强镇” 三卡乡规模化农业种植拉动扶贫

来到瑞和农业合作社,大广场边上只有几辆农机,显得空空荡荡。“真不巧,我们的大农机都开上山干活去了,要是都回来,广场就停满啦。”瑞和合作社负责人董伟笑呵呵地说。

成立于2009年的瑞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呼玛县三卡乡,是集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粮食收购等为一体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依靠地域优势打造“三卡香”牌有机大豆,申请了品牌商标和有机认证证书,并与企业签订购销协议,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收购模式,大幅拉动增产增收。

呼玛县三卡乡瑞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杨雪楠 摄

饮水思源,近年来合作社致力于帮扶乡里的贫困人群。在董伟的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登记簿上记载着近年来对贫困乡亲的帮扶措施,几乎每个贫困户都有两项以上的帮扶内容,除了生病就医、孩子升学等现金捐款,更多的是安置就业、免费提供种子、免费出动大农机帮助春耕秋收等精准帮扶,乡亲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董伟都会伸出援手。

2019年,三卡乡入选国家农业强镇建设项目,拿到了建设资金,合作社继续扩大规模,目前已发展社员100多人,拥有土地面积9.8万亩,建起两座仓储能力3万吨的烘干塔,一座钢结构仓库,拥有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百余台。“春耕、秋收的大农机,基本都是无人驾驶了,喷药都用无人机了。”董伟说。

借力“醉美331” 三合村打造边疆旅游“网红村”

“醉美龙江331边防路”是国道G331丹东至阿勒泰公路在黑龙江省境内全长2600公里的路段,沿黑龙江、乌苏里江蜿蜒,连通了大兴安岭、黑河、伊春等8个地市的18个县市区,串起漠河北极村、乌苏里江国家湿地等30余个5A、4A级景区,黑龙江省正在着力打造这条风景旅游廊道。

黑龙江边上的鸥浦乡三合村依山傍水,毗邻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吴八老岛,距离“醉美龙江331边防路”不到20公里。随着自驾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这个小村庄,让历代靠地吃饭的村民们,开始动起“搞旅游”的心思。

村头第一家张超家,村内发展旅游时间最早、经营项目也最齐全。“有餐饮、有冷饮、有几间带火炕的房间,再卖点土特产,收入很不错。”张超笑呵呵地说。今年赶上疫情,加上村口通往国道331的路正在拓宽,村里游客少了,张超开始琢磨给自己的民宿“升级”。“趁着修路,我也修房子。路通了,房子也修好了,村里的环境这么好,不怕没人来。”

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张超家门前的牌匾。杨雪楠 摄

张超的信心来自三合村的好环境,江边是漂亮的文化广场,平整的村路两边是白桦树桩造型的花坛、原木长凳和路灯,村民开的民宿和农家乐门前,都有统一的原木风格牌匾围栏。

“环境真的会改变人。”三合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洪波感叹道:“原来这里的环境脏乱差,是有名的‘散漫村’。2018年,县里投了800万元改造村貌,三合村村民也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与旅游产业增收的紧密关系。现在村民们自发维护花坛里的花,张超家还弄来几个废旧轮胎,自己涂上彩色油漆做成了花坛。冬天我号召大家及时清雪保护路面,村民们非常积极地响应。2019年三合村被评为全区农村环境整治先进村,获得地区奖金5万元。这放在几年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儿。”

呼玛县鸥浦乡三合村的文化广场。杨雪楠 摄

环境的改善带动旅游增收效益明显,2019年,村内的民宿、小饭店、水上餐厅带动小干鱼、笨鸡蛋、笨鸭蛋、干蘑菇等土特产销售,共为村民增收超40万元。2020年,黑龙江省交投集团通过实地考察,达成了对三合村民宿建设的投资意向,三合村距离边疆特色民宿村的发展定位又近了一步。

借力“非遗传承” 鄂伦春族人传承文化促增收

一排排风格统一、带着独特花纹的白色小房子,每个房子前面都有一个“撮罗子”,来到呼玛县白银纳乡,浓郁的民族风迎面而来。离村口最近的房子前,都有“非遗传承人”的介绍牌,这表示这栋房子里居住着的人,是鄂伦春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也肩负着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乡鄂伦春特色村寨。杨雪楠 摄

关金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鄂伦春赞达仁歌曲代表性传承人。一走进关金芳家,老人就滔滔不绝介绍起鄂伦春族的文化,“近几年政策好,县里对我们鄂伦春族的文化传承越来越重视,我每周都要去镇上的学校讲课,还定期给高校上民歌课,学生们对我们鄂伦春文化非常感兴趣。”关金芳一高兴,扯开嗓子唱起了鄂伦春民歌。

呼玛县白银纳乡鄂伦春特色村寨,关金芳正在缝制鄂伦春族传统服饰。杨雪楠 摄

与关金芳一墙之隔的孟淑卿听到歌声走了出来,孟淑卿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鄂伦春斜仁柱”传承人。“鄂伦春斜仁柱”被鄂伦春人称为“撮罗子”,是游猎民族鄂伦春人的家。如今生活好了,鄂伦春人搬进了楼房,“撮罗子”却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凭借着儿时与父亲共同搭建“撮罗子”的记忆,孟淑卿用传统技法搭建的“鄂伦春斜仁柱”被国家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为传承这一古老的技艺做出了贡献。在生活中,孟淑卿将“撮罗子”、桦树皮工艺品等制作技艺义务传授给乡里的鄂伦春族妇女,这些独特的工艺品每年都吸引着游客争相购买,也为族人增加了不少收入。

呼玛县白银纳乡,孟淑卿手工制作的微型“撮罗子”展示鄂伦春族文化。杨雪楠 摄

2017年,呼玛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推动鄂伦春民间艺术团提档升级,扶持鄂伦春民族手工艺品技艺传承和创新,通过生活补贴授课奖励等多种方式保护和鼓励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设立专项基金为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如今的白银纳乡正在建设鄂伦春族民俗文化展馆,将建设包括“撮罗子”、兽皮制作等传统工艺作坊,并建设展馆讲述鄂伦春族文化的来源、历史变迁以及文化意境,以文化旅游带动白银纳乡的旅游业全面提升,关金芳等鄂伦春文化“非遗”传承人将有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将为呼玛县的旅游产业带来独特的民族特色。

推荐阅读:

双鸭山:天蓝、地绿、水清 转型发展为煤城“焕新颜”

黑河:小康路上走出“幸福节奏”

龙江森工:生态优先守住绿水青山 释放转型发展新动能

(责编:张齐、李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