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推动新时代科研科普深度融合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0月13日14:22 |
小字号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重要指示的切实举措,必将深入推进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和有效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见》指出,当前尚存在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并作出了针对性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研与科普协同发展要求将科学普及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之中,真正实现“两翼”均衡。这不仅意味着科研对科普的“输出”,还意味着科普对科研的“反哺”。由于长期的“强创新、弱科普”局面的存在,我们一度较为强调“输出”,对“反哺”则重视不够。这种“单向奔赴”虽极大地提升了科普的成效,科研科普良性循环的生态却远未形成。

随着“构建新时代科普生态”命题的提出,推动科研科普深度融合应提上更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贯彻落实《意见》的同时,或可通过4个方面的努力推动迅速形成科研科普“双向奔赴”的新局面。

目标上,推动“厚植沃土”与“培育高峰”进一步结合。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科技创新孕育高水平科技成果、造福人类社会,科学普及则为创新人才成长培植沃土。“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这样深情寄语;“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在去年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殷切期待。当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突破10%,科学普及所承载的责任就绝不仅仅是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更应主动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乃至培育未来科学巨擘的光荣使命。

内容上,推动普及“存量知识”与传播“增量知识”进一步融合。我国早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覆盖,拥有大学文化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15.4%以上,文盲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仅为2.67%。“存量知识”普及的工作重心悄然转向了教育领域。科学普及离不开科研工作者,而科研工作者作为知识的发现者,更多地掌握正在或尚未进入现有知识体系的“增量知识”。将“增量知识”与“存量知识”相融合进行传播,将把公众和青少年带到科学前沿,导向知识发现背后的科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衔接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助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脱颖而出。

路径上,推动科学普及进一步融入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已成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举措。基础研究的“巨轮”正在乘风破浪,应推动科学普及“搭船出海”并有意识地发挥科普优势,通过启发创新思维,培育具备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助力和推进“巨轮”接续乘风破浪。

宣传上,推动科学普及的使命融入“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默顿曾经指出,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中具有“公有性”“无私利性”的特征,这是科学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同等重要”意味着科研与科普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在宣传上不宜单方面强调“科研机构为科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科普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应有意识地将科学普及融入“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流语境,一方面理性阐明科研科普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科研机构、科技工作者在引领社会风气上发挥表率作用。真正在思想上解决“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形成科研力量投身科学普及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同样也对科学普及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有理由期待通过推动科研科普在新起点上的深度融合,更好更快地打开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敖妮花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责编:邹慧、王思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黑龙江加强数字政府建设03:25
  • 《成为你心中的哈尔滨》02:54
  • “大国工匠”百炼成“器”03: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