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黑龙江频道>>人民网专稿

黑龙江迎来“十九连丰” 产粮第一大省端牢“中国饭碗”

韩婷澎
2022年12月15日10:59 |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小字号

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今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2024.8万亩,占全国的12.4%,同比增加197.9万亩;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占全国的11.3%,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大农机在“金地毯”上驰骋。张树摄

这份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是黑龙江始终绷紧的粮食安全这根弦——2022以来,黑龙江省通过高质量备耕、高标准春耕、精细化田管、高效率秋收和全过程防灾减灾,粮食生产获得了来之不易的丰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将如何发挥作用?

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步入“快车道”

千里沃野稻谷飘香,黑土地铺上了“金地毯”,大农机田间纵横驰骋……每到金秋时节,黑龙江各地田间地头处处可见秋收生产的壮观景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2022年,黑龙江省为保证秋收生产加快推进,充分利用农机调度指挥平台,做好农机调配保障,以机为主,人机结合,19.5万台大中型联合收获机全部投入收获,确保粮食种得好、产得多、收得快,让农业生产的科技底色越发亮眼。

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居全国首位。张树摄

“农机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别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体积大,只要是安上遥感‘大脑’,不仅能实现无人驾驶,这干起农活就像‘绣花’一样。”李振春是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水稻标准种植示范户,即使是这个农机驾驶“老把式”,也不由自主地感叹起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

李振春说,5年前家庭农场里只有一台水稻收获机、一台拖拉机和一台插秧机,都是普通配置。2018年,他购买了侧深施肥高速插秧机;2019年用上了育秧棚内轨道和田间电动小火车拉运秧苗,还添置了一台联正割晒机;2020年购买了福田1404拖拉机又配齐了车斗和大犁……“年年春耕秋收,年年都有新‘花样’,现在的农民,手里握着遥感器,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能‘百依百顺’。”李振春说,5年来,自家水稻亩产均在1350斤以上,每年种植水稻的收入超过了20万元。

如今,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像李振春这样的新型农民节本增效的重要方式。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升级换代,黑龙江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有了科技支撑,种粮农民也鼓足了底气。

陆向导是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颇有名气的农机手,他的爷爷陆诗然1959年便来到了七星农场,父亲陆书民是第二代垦荒职工,作为第三代农垦职工的陆向导对于各种农业机械也十分精通。

“家里最早的一台东方红拖拉机是当时农场里最先进的拖拉机,后来又逐步购买了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闲暇时,祖孙三人总会讲起农业机械化为农业发展带来的变化。陆向导告诉爷爷:“农机耕种技术现在越来越先进,无人化农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黑龙江省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周宪义摄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拖拉机保有量达158.7万台,其中10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8.7万台,较2012年增加33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8%以上,稳居全国首位。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方晓华表示,黑龙江要靠先进农机装备增产能,瞄准国际一流目标,建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基地,争创高端智能农机推广应用先导区,推动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提高农机精准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粮食生产损失。

加强黑土地保护,让“家底”更厚实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黑龙江各地统筹秋收生产与秋整地,做好秋收与秋整地的“无缝对接”,为明年高标准开展春季农业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抢抓收获后秋整地的宝贵时间,对耕地中发展型侵蚀沟利用秸秆打捆回填、对坡面覆土压实、修形恢复。”在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鹤山农场有限公司侵蚀沟治理现场,副总经理吕光琰向人民网介绍了农场治理侵蚀沟的做法和经验。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土壤化验工作。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供图

加强黑土地保护,是提升粮食产量的“关键密码”。多年来,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依托379.76万亩耕地、大豆玉米等主产作物秸秆丰富的优势,创新发明农作物秸秆打捆和黑土回填方式治理侵蚀沟,该模式已在北大荒集团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今年,九三分公司创新鼠洞犁治涝、暗管和盲沟排水治涝、插柳防护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良方”,确保黑土地永续利用。

“我们通过自主改装鼠洞犁,顺着坡降和水线方向进行打洞作业,打造地下鼠洞排水通道系统,让地表流水变成地下走水,减少水土流失,最终实现‘水走土不走’的目的。”七星泡农场副总经理汤晓波介绍,面对部分耕地受多年降雨影响导致的南北走向、大小不一的低洼水线问题,七星泡农场在秋整地阶段开展鼠洞犁打洞作业,有效降低高湿条件下机车作业对土壤团粒结构破坏的程度,同时降低机车作业难度,提升作业质量和效率。

整地作业有序进行,为明年再生产打牢基础。张红阳摄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耕地面积2.579亿亩,居全国首位。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的56.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黑龙江如何才能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近年来,黑龙江省先后制定了《“十四五”黑土地保护规划》《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进一步明确目标、完善措施、压实责任,坚决遏制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建立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工作责任体系,形成全覆盖监管机制,确保黑土耕地不减少、不退化。

方晓华表示,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综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措施,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因地制宜推广旱田“龙江模式”、水田“三江模式”,确保黑土耕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

打造大食物观“先行地”,端牢“中国饭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黑龙江广袤的森林、辽阔的土地、丰富的水系,蕴藏着极为富集的食物资源——

黑龙江林区有坚果、多种野生浆果、优质食用菌;

黑龙江“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等冷水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黑龙江继续打造果蔬、特色浆果等种植和加工业,建设寒地果蔬生产基地;

黑龙江地处世界黄金奶牛带,生鲜乳年产量超过50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优质奶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怎样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如何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升级,从“田间”到“舌尖”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食材安全、健康,黑龙江一直在进行行之有效的探索。

在北大荒(哈尔滨)中央厨房博览园中央厨房(中餐标准化)加工车间,6条速冻果蔬生产线、4条净菜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

黑龙江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升级。北大荒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供图

“这是我们今年12月初落地哈尔滨的新项目,我们将通过种植基地供应链,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加工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以及全程可追溯的检测体系,从‘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升级。”北大荒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海说,项目建设了气调保鲜库、自动化冷链仓储中心、自动化冷链物流中心、绿色智慧厨房加工中心、研发检测中心等,年综合产能10万吨,年销售反季果蔬3万余吨,年综合存储保鲜和冷藏能力10万吨,可年周转3次,目前已经进入了初步运行阶段。

今年,黑龙江集成寒地黑土和绿色有机两大优势,推出“黑土优品”省级优质农业品牌。“我们要把‘最优、最绿、最香、最安全’的农产品呈献给全国人民。”方晓华说。

粮食收储堆积如山,端牢“中国饭碗”。刘江摄

方晓华表示,黑龙江优质粮食、现代畜牧、生态林下、寒地果蔬、冷水渔业和特色农业六大产业加快发展,将形成总量超一亿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着力打造全国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米袋子”“肉罐子”充盈,“菜篮子”“果盘子”丰裕,黑龙江全力担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为“中国饭碗”提供坚实保障。

(责编:王思迪、李忠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黑龙江加强数字政府建设03:25
  • 《成为你心中的哈尔滨》02:54
  • “大国工匠”百炼成“器”03: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