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齊齊哈爾日報的不解情緣之四:食堂裡的事兒

來源: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

2020年06月09日14:56  
 

記憶中報社食堂位於主樓西側的一樓,由於一樓正門要上幾個台階才能進入,因而一樓的位置偏高,所以總有一種感覺,食堂是在地下室。

當時食堂環境用“窗明幾淨,物見本色”形容實在不為過。而飯菜用“飛鳥聞香化鳳,游魚得味成龍。”來比喻十分貼切。玻璃總是被擦得很亮,窗台窗框一塵不染,地面沒有一點兒油污。能坐六個人的圓形桌面及椅子,盡管有的地方已經掉了漆,但仍然被擦得沒有一絲油漬。工作人員都戴著白色的帽子,穿著白色的工作服,雖然不是新的,卻都被洗得一塵不染、干淨透亮。

食堂的西南角放著一張方桌,上面有食堂自制的小咸菜,咸黃瓜條兒、咸卜留克條兒、咸茄子,炝干豆腐絲、炝土豆絲等十分可口。桌上還有一個方木盒子,裡面放著五分、一角的零錢飯票用來找零(當時食堂是用人民幣換成飯票,不收現金),無人售貨但人們絕對不會少給一分錢。

在各個窗口,人們都是自覺排隊打飯,沒有擁擠,偶爾有領導來晚了,當人們禮貌地相讓時,領導總會謙和地說“謝謝,我不能搞特殊。”打完飯后,隨機找一個空位子坐下,當時食堂裡沒有高間雅座。

在就餐時,這些文人卻違背了孔子的聖訓:“食不言。”因為當時人們沒有傳呼,更沒有手機,所以人們之間聯系、溝通不十分方便。所以他們會利用吃飯時,上級向下級布置任務,下級向上級匯報工作,同事之間進行交流。他們談論的都是工作上的事兒,絕對沒有家長裡短,說話時,聲調很低,而且用手遮擋住口鼻。

第一次吃的大米飯和溜豆腐,由於大米飯是汽蒸的,因此米粒潔白而又光亮,水分足而又不發粘,大米特有的米香被蒸汽自內而外蒸透出來,隨著米飯的熱氣,直入鼻竅。而那溜豆腐呢?豆腐塊切得大小適中,走油后,金黃色的豆腐配上胡蘿卜及青椒的紅綠搭配,加上蔥姜蒜被油榨出的香味兒,令人食欲大開,這說明即使是大鍋飯,師傅們也不省刀工,不省物力。

第二次,吃的是豆沙包兒和甩袖湯,其好吃程度,自不用細說,我之所以記憶猶新,是因為我是站著吃飯。當時我和父親剛坐下要吃的時候,一位叔叔外出採訪,回來晚了,菜已經沒有了,他一隻手拿著盤子,裡面放著幾個饅頭,另一隻手拿個盤子,裡面放著幾樣小咸菜兒,一邊走一邊尋找空位。父親站起身,向他招了招手,示意他過來,這時,父親讓我去取個空碗,等我回來時,那位叔叔已經坐在我的椅子上了,對著我說,“小伙子,你得站著吃了”,並且父親的那碗甩袖湯已放在叔叔面前了。父親接過我拿的碗,象征性的把我的那碗甩袖湯隻倒了個碗底兒放在自己面前,我想父親是怕那位叔叔認為父親沒有菜而不接受。

晚上回家時,說起此事,父親說,“在食堂裡,歲數小的讓著年齡長的站著吃飯的事雖不經常有,卻也不少見。”報社食堂中發生的點點滴滴的小事,折射出齊報人的品行的高貴,正如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即興填了一首如夢令小詞以釋情懷:“昔日美食佳味,口繞余香心醉。善小總常為,折射品行高貴。欽佩,欽佩,回憶感懷盈淚。”(喬虹)

(責編:王旭、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