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個舊斑錫工藝:

精雕細磨 錫器生輝(匠心)

2020年07月14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精雕細磨 錫器生輝(匠心)

走進雲南個舊錫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錫藝坊,隻見一位須髯花白的工藝師坐在工作台前,精心雕刻著一隻錫茶罐。他時而站起身,手把手地指導身邊的學徒﹔時而去斑錫制品加工車間察看一圈,叮囑幾句。他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雲南省斑錫技藝非遺傳承人賴慶國。

個舊盛產金屬錫,以“錫都”之稱聞名於世,有著2000多年的錫礦開採史。在個舊,生產錫工藝品的廠家不少,但說起斑錫技藝,就不能不提賴慶國。他在掌握傳統錫器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帶領團隊研發斑錫技藝的多項新技術,巧妙運用於工藝品的生產創作中。現在,享譽國內外的個舊斑錫工藝品,幾乎都出自賴慶國和他的團隊之手。

磚砌灶台上,大鐵鍋正熬煮著錫塊,加熱溫度達到200多攝氏度,錫塊漸漸融化成錫湯。賴慶國舀起一瓢錫湯,注入模具中。待冷卻成型后,再經過細致的錘打,就可以進行初步制作。

“錫是一種不易氧化的金屬材料,具有很好的殺菌、保鮮效用。它的熔點較低,可塑性比較好,容易成型、制作、裝飾。”一說起錫,賴慶國眼睛放光。

作為土生土長的個舊人,賴慶國從小深受錫文化影響,初中畢業后進入個舊市錫花工藝美術廠,跟隨師傅學習傳統的錫工藝品雕花制作。幾年后,他又進入雲南藝術學院美術進修班深造學習,隨后轉入工藝美術專業,以求從更專業的角度來認識和學習錫工藝。

“第一次接觸斑錫工藝,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賴慶國說,斑錫是一種特殊的錫表面處理工藝,讓錫器呈現出黑、白、灰等不同顏色的花斑。就像瓷器燒制中的窯變一樣,每一件斑錫工藝品的花斑都各不相同。這種新工藝增強了錫制品的藝術美感,讓工藝品具有獨特的魅力。

“傳統的錫器制作生產方式較為落后,制作的產品也多以實用為主,藝術性欠缺,在市場上知名度不高。”賴慶國立志,要使錫工藝更上層樓,提高錫制品的文化藝術附加值。他將斑錫技藝與傳統錫器制作工藝結合,制作出更加精美的工藝品。他還帶領團隊努力鑽研,攻克了玄默、浮雕、點銅等多項復雜技術。這些技術成果的運用,不僅改善了工藝條件,增加了產品品種,擴大了生產規模,而且拓展了錫工藝的藝術表現力,使之能與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融合。

2006年,賴慶國制作的十二吉象普洱茶珍品錫儲、九象奇妙酒具等3件斑錫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2007年,賴慶國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大師不光是一種榮譽、一個稱號。大師的職責在於提高行業的整體水平,引領手工藝人向藝術家轉變。”為此,賴慶國不遺余力地推廣錫工藝文化,用心培養人才,帶出了徐雲勇、楊東昇等一批優秀的錫器制作技藝傳承人。

“我們的傳承主要還是點對點式的,子承父、徒承師,就像一串珠子,一個挨著一個,但一旦線斷了,就散了。最好的方法是讓非遺進入校園,傳承從娃娃抓起。”賴慶國說。

近年來,賴慶國和藝術院校開展合作,把錫文化創意產業園作為培訓基地,供學生前來實習。通過校企合作,錫器制作技藝走進校園,擴大了影響力。同時,賴慶國也從學生中發現了不少好苗子,將大批人才引入錫工藝品的創意設計、產品研發隊伍中。

在斑錫制品加工車間,一組工人正細心打磨錫茶壺、錫茶罐,另一組工人在對酒具進行拋光。每一件斑錫工藝品,都要經過制模、精鑄、挫平、打磨、焊接、拋光、顯斑等幾十道工序制作而成,主要工序必須依靠人工操作。

賴慶國拿起一件造型別致的斑錫作品,在自然光線下熠熠生輝。“這上面承載著手工打磨的溫度,也承載著匠人對藝術的注解。希望通過不斷創新和傳承,讓古老錫藝煥發出新的活力。”賴慶國說。(李茂穎 胡艷輝)

(責編:王旭、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