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①)

人民日報記者 張藝開 方 圓

2020年07月30日07: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①)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要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

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如何以消除絕對貧困為新起點,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接力棒交接好,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本版今起推出“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小雨飄落,泥土芬芳。走進黑龍江省鐵力市鐵力鎮滿江紅村,干淨整潔的鄉間小路上,成排的亮紅色標識惹人注目。走近一看,是設計精美的“一村一品·滿村紅貝”圓形標志。“就是這樣的一顆顆小平貝,鋪起了我們村的脫貧致富路。”滿江紅村黨支部書記、精准致富平貝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寶說。

近年來,滿江紅村憑借著“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把在當地種了幾十年的中藥材“小”平貝,發展成了有規模、可持續的“大”產業,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脫貧致富路。

籌集資金與土地

成立專業合作社

“滿江紅村人多地少,耕地資源不足。”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聶偉說,種植像平貝這樣產值高的中藥材經濟作物成為村民的選擇。滿江紅村西有呼蘭河,浸潤著沙壤層﹔東有興安嶺,留下了腐殖土﹔加上地處北緯46度,晝夜溫差大,種植平貝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村裡有四五十年的平貝種植史了,但之前一直不成氣候。”2014年剛上任時,張寶看著村裡賬本上20萬元的外債,很心酸,“規模小、缺技術、沒組織,這讓好東西沒有賣上好價錢。”

直到2016年2月末,經伊春市、鐵力市和鐵力鎮幾輪調研后,滿江紅村確定了通過種植平貝增收的脫貧主思路。成立合作社是滿江紅村聚民力、興產業的第一步。

“資金和土地,是當時辦合作社的兩大問題。”張寶回憶,買種、包地、備肥、購置設備……繞不開一個“錢”字。當時干部們甚至以個人名義貸款籌錢,卻依舊不夠。

好在扶貧政策來得及時:黑龍江省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注入180萬元﹔鐵力市財政扶貧產業項目周轉金注入50萬元﹔動員村民帶地入社后,獲取銀行貼息扶貧貸款180萬元……

另一方面,扶貧工作隊和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發動村民們把已經發包出去的土地出讓給合作社,好讓土地連成片,形成規模效益。“村民聽到是為了扶貧,紛紛答應讓地,哪怕自己承擔損失。”聶偉說。

“一定要湊到20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土地。”張寶解釋道,這是一道“脫貧算術題”:村子距離脫貧目標差多少?種一畝平貝又能補多少?“我們得算准了,畢竟,種下的不僅是平貝,也是脫貧的決心和希望。”張寶一字一頓地說。

2016年3月,211.5畝土地成功湊齊,鐵力市滿江紅精准致富平貝種植專業合作社、興村中藥材經銷有限公司相繼成立。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全村53戶貧困戶帶地入社,每戶享受4000元的年收益分紅。同時,合作社還吸納了13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入社務工,人均增收1746元。

“曾經,別村笑稱我們村為‘滿江窮’。如今,我們靠著平貝產業脫貧致富,重回‘滿江紅’!”村民霍春林說。當年種下的脫貧種子,已經開花結果。2018年夏天,第一茬平貝收獲,產量85噸,實現產值460萬元。2018年末,滿江紅村,摘帽了!

加強指導與培訓

幫助村民學技術

脫貧出列之后,通過技術惠農,做強產業,滿江紅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8年底,增加了合作社4000元的分紅后,村民白秀雲順利脫了貧。而現在,白秀雲的生活早已不依賴那4000元的分紅了。

“我隻要把自家園子裡400平方米的平貝地打理好,每年都能賺小兩萬塊錢。”去年,白秀雲不僅收到了平貝種植合作社4000元的分紅,房前屋后自家園子裡新種的平貝也賣出了好價錢。

“這真得感謝村裡的培訓指導!”白秀雲接著講了起來,“去年秋天,園子裡有一小塊貝苗‘禿’了。”起初白秀雲沒在意,直到自己的結對幫扶干部——滿江紅村黨支部副書記劉慶斌上門指導技術時,她才得知,這是“黑腐病”。

“生了黑腐病的平貝細軟干癟,根本就沒人要。”劉慶斌介紹,嚴重時,整片平貝田都會遭殃。當時,劉慶斌和扶貧工作隊一起,把病變的黑土一鍬鍬挖走,換上新土,噴上殺菌劑,黑腐病才沒再擴散。

這樣的指導在滿江紅村並不少見。“有線上培訓,有上門指導,還能隨時咨詢。”白秀雲介紹,村黨支部每年都聘請省、市級的農業專家為村民講課,還會組織種植養殖大戶、科技類骨干、致富帶頭人外出學習。劉慶斌便是外出學習的骨干之一。

“我們要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指導貧困戶。”劉慶斌介紹,像他一樣的科技類骨干,在滿江紅村一共有100多名。“大家在幫助村民更新種植技術的同時,也提高了村民適應市場的本領。”現在,90%以上的村民都掌握了一至兩項實用技術。

與此同時,滿江紅村不斷延伸平貝產業鏈,持續發展新產業:光伏項目、棚菜種植項目、“一分田”小菜園項目……

“伊春市、鐵力市的兩級財政幫村裡建起了平貝烘干加工廠和專業冷藏庫。去年,村裡還為29類農副產品統一注冊了鐵鑫牌商標。”鐵力鎮黨委書記杜微說,這些項目在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也增強了合作社的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所有項目產生的收益,都會納入滿江紅村的貧困戶發展產業扶持基金,支持脫貧戶進一步發展產業。

4418元,9450元,12494元……三年來,白秀雲一家的人均收入節節攀高,她的故事不是個例。在多種產業的帶動下,2019年,滿江紅村的人均收入由3年前的5000多元增長到23000元,翻了四五倍。2019年末,村裡53戶貧困戶90名貧困村民全部脫貧。

保護黑土與河流

綠色發展促增收

貧困戶喜脫貧,非貧困戶致富忙。全村脫貧后,依托鐵力市的中藥材產業專業化資源和精深加工產業布局,滿江紅村正朝著鄉村振興奮力奔跑。

“為了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市裡正在建設中藥材檢驗檢測中心,提高檢測水平﹔建設中藥材科技服務中心,加強中藥材研發、品種展示能力建設。”鐵力市中藥材產業服務中心主任李寶權說,這幾年,鐵力市一直在中藥材精深加工上做文章。今年,全市加工能力達到4000噸以上,附加值大大提高。

但產業規模大了,環境問題隨之而來。杜微介紹,在滿江紅村,傳統的起收、清洗方式,每年就要損耗兩萬多立方米的黑土。大量黑土隨水流到呼蘭河裡,還會影響河流水質。

“過去,村民們在呼蘭河裡用大鐵槽‘手搖’式清洗,人力成本、環境成本都比較高。”張寶說。今年,滿江紅村新投入了自動清洗場,全村21個定點平貝清洗場,都採取三級沉澱法清洗平貝。

“沉澱的黑土不再流到河裡,而是直接還田。”張寶身后,三層的清洗“流水線”前,兩個工人正在傾倒著夾雜有泥土的平貝。頂層的流水降雨般均勻洒落﹔二層的平貝逐漸和泥土分開,露出嫩白的原色﹔泥湯則漏到底層,順著坡道流向沉澱池。

“清洗效率增加了10倍,降雨式噴淋還能減少對平貝表皮的傷害。一舉多得!”劉慶斌說,今年他也投資建設了其中的一個清洗場,“貧困戶來清洗平貝,我們隻收水電成本。對他們來說,能省去四成開支。”

張寶說,全村脫貧之后,村民們也有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很多生態農業新思路,逐漸被村民們接受。

“預計10月末,集垂釣、觀光、採摘、餐飲於一體的生態觀光採摘園就要落成了。”聶偉的臉上寫滿興奮。今年,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扶持資金以及伊春市5家幫扶單位資金的支持下,聶偉和扶貧工作隊成員們栽下了800多株果樹,搭建了300多米的生態觀光綠色長廊,修設起10多個魚塘近水平台……

“以后村民們又多了一個增收渠道。光是今年,園裡的大棚已經給每戶分紅300元了。”聶偉說。

  

(責編:張齊、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