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將為城市更新帶來什麼(圓桌談)

2020年08月10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設計,將為城市更新帶來什麼(圓桌談)

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的蘇州國際設計周,近日正式發布今年的重頭戲“Q4(第四季度)設計消費季”,通過打造一系列跨城市、跨產業的消費活動,讓設計產業成為消費增量的新杠杆,助力疫情之后城市復蘇。不僅是今年,近年來,設計在產業發展、城市更新、美好生活的構筑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蘇州國際設計周啟動之際,本報特別邀請來自學界、業界、政府部門等方面的4位嘉賓,圍繞設計與時代、設計與藝術、設計與生活、設計與城市等相關話題進行討論。

主持人:本報記者 鄭 娜

嘉賓(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婁永琪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

孫 群 蘇州國際設計周執委會(籌)副主任

徐 剛 蘇州市姑蘇區委副書記、區長

葉 放 藝術家、文化學者

1.設計內涵悄然變化

記者:以往大家談論設計時,更多把設計看作是一種藝術。隨著時代的變化,設計的內涵發生了哪些變化?設計與藝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婁永琪:過去,設計一直被認為是藝術的一部分,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將其與產業連在一起,這個變化還是比較明顯的。這跟設計本身的發展有關系。以前討論設計,大多講的是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環境設計、媒體設計等,是以造物為核心的物質設計。這幾年,設計已經從造物設計拓展到戰略設計、服務設計、交互設計、系統設計、體驗設計,大量的非物質設計讓大家開始發現,原來設計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從無到有地創造新的產業、新的就業模式、新的經濟和生活形態。在我看來,設計是研究如何創造和滿足需求的學科,是未來的生活方式、未來的需求產生過程中最核心的推手。

孫群:人們對設計的定義各種各樣,但是我一直非常認同一句話:“設計是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的應用藝術。”從這個定義來看,我們會發現從自我到生活環境,到城市空間,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創意設計都有參與的空間。

葉放:設計有狹義與廣義之說,前者指關於事物的美好,后者指關於事物美好的形式與方法。設計總以一個真實或虛擬的對象為服務,而藝術則總以一個想象或創造的自我為思辨。有時候設計需要藝術的隨心所欲、海闊天空,藝術需要設計的嚴絲合縫、無微不至。如果說藝術是讓夢得以表達,那麼設計則是讓表達成為現實。

2.設計價值被重視

記者:近年,深圳、上海、北京、武漢等城市先后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稱號,許多城市紛紛舉辦設計周活動。怎麼看城市發展中的這一輪設計熱潮?

婁永琪:科技推動的創新和市場拉動的創新人們已經充分認識了。近些年,大家開始意識到創新的第三個發動機——設計。以上海為例,今年是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10周年,也是舉辦世博會10周年。這些年來,上海每年都舉辦設計周,而且都是由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來主抓。背后的邏輯很清楚,一是看重產業的貢獻,二是和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戰略互為支撐。中國設計之都的建設剛開始,但是我相信中國設計的時代一定會到來。我特別希望中國設計能在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生活方式轉型方面產生世界級的影響。

孫群:城市需要新的敘事角度與方式,設計周提供了這樣一種全新的方式。現代城市設計周承擔了很多責任:城市更新、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產業更新、生活美學﹔設計周覆蓋了所有的人群:設計師、設計愛好者、老人、孩子、原住民、新移民等。這些責任與人群的需求,是每一個身處全球化進程中的城市都會面臨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設計周不僅是一次城市活動,一個創新設計的城市節日,更是一種鼓勵創新的城市風氣。

徐剛:創新設計、創新驅動,是城市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以蘇州為例,作為有著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取得新突破。當前,蘇州正處於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階段,急需創意設計產業的助力和賦能。2018年,蘇州市政府委托姑蘇區政府牽頭,承辦蘇州國際設計周,是希望凝聚更多智慧力量,發揮蘇州獨特資源優勢,實現“文化+創新”“文化+創意”“文化+創業”有機結合,讓蘇州新經濟發展更具活力,讓蘇州古城煥發更大生機。

3.理想的設計之都

記者:中國現在有很多城市希望成為設計之都,你們理想中的設計之都是什麼模樣?

婁永琪:我認為設計的終極目標是把設計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藏到產業中。理想中的設計之都也是如此。芬蘭有70%的出口是設計密集型出口,設計是國之命脈,也是每個人的自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設計生態。我認為,把設計的生態搭建起來,讓大家了解設計、崇尚設計,讓設計從業者有發展空間,讓消費者願意為設計埋單,大家一起參與到設計的過程當中去,形成人人都是設計師、人人都在創造的社會氛圍,這就是設計之都最好的模樣。

孫群:設計要向城市開放,要為產業賦能,要服務於民生改善。設計要有大局觀、責任感。在一個緊密互聯的時代,類似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不應該只是政府或大企業所關注的話題,也應該是年輕一代創新創意的新起點、新角度、新動力。全球化不會停下腳步,真正的設計之都一定要從“自我陶醉的小我”轉到“命運與責任的大我”。

葉放:設計之都的稱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產生的實際作用和意義。設計,應該以讓生活更美好為原則。設計之都應該是創意的發動機和交流平台,從地方到世界,絕非井底之蛙自娛自樂,從過去到未來,也非挾洋自重嘩眾取寵。古為今用,溫故知新繼往開來﹔洋為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通往更好的城市設計

記者:在城市發展、構筑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提倡什麼、規避什麼,才比較可能達到一個成功的城市設計?

葉放:一座城市的文化是歷史的積澱和社會的孕育,是裡弄街道的面貌,更是衣食住行的狀態,是風土人情,更是喜怒哀樂。一個城市的文化標志和符號,往往正是來自於城市生活的日積月累,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活方式是城市文化的基礎和根本,承載了城市的個性與特質,鮮活反映文化的演變和發展。因此,對應每一座城市的特性,以美好生活方式的理想為出發點,以美好生活方式的設計訴求為落腳點,是避免城市設計淪為負面樣本的不二法門。

孫群:從設計出發,我們應該提倡“問出好問題”,而不是“埋頭找答案”。什麼是設計的好問題,就是“為誰設計”“為什麼設計”,而不是“如何設計”。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認為“結果好,一切都好”,但是判斷一個設計好不好,往往是“源頭”和“過程”決定的。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在進行創意設計時,不能隻注重展示實力、成果,否則就容易造成形式夸張、內容空洞的后果。

5.鍛造設計的蘇州樣本

記者: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產業之都,蘇州有哪些設計能量和優勢?該如何運用這些能量與優勢去助力城市更新,讓生活更加美好?

徐剛:蘇州的文化底蘊是蘇州創新設計的最大優勢。作為第一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重要的民間手工藝中心,蘇州擁有全國工藝美術大類11類中的10大類共3000余個品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29項。蘇州產業之都的地位是蘇州創新設計最大的應用舞台。我們希望通過設計打通文化與產業的“任督二脈”,為城市打造新經濟,為產業注入新活力,為公眾開啟新視野,呈現蘇州在城市復興、產業升級、民生改善、文化傳承等領域的創新發展思維和成果,用國際化的語言講述從歷史到未來的蘇州故事,勾勒出文化新經濟的姑蘇樣本。

葉放:在中國眾多的歷史名城中,蘇州是具有生活方式特性的城市。蘇州尚文,蘇州人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無處不以文人品位和文化格調為追求。在我看來,這種“蘇式生活美學”是蘇州文化最大的能源。如何把歷史轉化為資源,把文化轉變為能量,是當下蘇州城市更新的關鍵,給設計師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和空間。立足於當代語境中展望未來的傳統發想(發散思維構想),立足於地方環境中觀照國際的開放視角,是設計的金科玉律。

(責編:王旭、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