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興安嶺駐村扶貧工作紀實

2020年10月20日13:52  來源:東北網
 
原標題:興安嶺上的小康生活——黑龍江省大興安嶺駐村扶貧工作紀實

十月金秋,地處祖國最北的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機械轟鳴、沃野飄香。在第7個國家扶貧日來臨之際,伴隨收獲的喜悅,全區13支駐村扶貧工作隊認真盤算著一筆脫貧攻堅精細賬:“四字真經”讓最北邊民走上了小康路。

境——“守好祖國北大門”

走上高高的大興安嶺,786千米的邊境線上隨處可見三種紅旗:國旗、黨旗、防火旗。歷經“五·六”大火的慘痛教訓,涅槃重生的大興安嶺對紅旗有著特殊的情感:有為國戍邊的自豪、有為民服務的責任、有保護生態的擔當。而在偏遠的貧困村,還有一種特殊的紅旗高高飄揚在群眾的心上,那就是駐村扶貧工作隊隊旗。

自2017年5月以來,全區13支扶貧工作隊、98名駐村干部分別下沉到建檔立卡貧困村“安營扎寨”,一場“結窮親、幫窮戶、找窮因、拔窮根”的扶貧戰役全面打響。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大興安嶺地委組織部加強對駐村干部的教育培訓、跟蹤管理和督查考核,把精准扶貧、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重點工作融入邊境黨建。領導帶頭走遍田間、遍訪農戶,根據貧困人口的教育程度、年齡結構、身體狀況、自救能力等建立扶貧台賬,做到致貧原因清、收入來源清、脫貧對策清、幫扶責任清。駐村干部組織關系全部轉到村裡,第一書記帶頭講黨課,設計豐富多彩的組織生活,農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農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有效激發。

革命老區呼瑪打造“初心學堂”,解決了農民黨員季節性“走讀”問題﹔設立“積分超市”,推出“志願服務+積分管理”模式,激勵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

興安腹地塔河成立行動黨小組,組建黨員巡邏隊,佩戴袖標、打著隊旗開展聯防聯查,增強了邊民的國門、國土和國防意識。

最北縣城漠河在抵邊村成立“流動黨員驛站”,外來流動黨員登記留言13000多人。組織農民黨員挂牌“亮身份、亮承諾、亮家風”,培育黨員帶富、黨群共富典型近百個。大河西村黨支部和北紅村黨支部先后摘掉了省級貧困村、全區軟弱渙散黨組織的“帽子”。

“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凝聚民心和力量的紅色堡壘成為祖國北疆最靚麗的風景線。

敬——“此心安處是故鄉”

“鐵軍,輕傷不下戰場﹔隻因,此心安處是故鄉!扶貧先扶志,你為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一塊基石﹔輸血變造血,你為集體經濟發展豎起了一面旗幟。心牽貧困戶,情系大河西!”這是漠河市“我身邊的好黨員”評選委員會送給大河西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安鐵軍的頒獎詞。

從最初村民眼中的“外人”,到如今村民心中的“親人”,安鐵軍感觸頗深。駐村三年,他兩次因胃出血緊急住院。當大家都認為他會以病為由申請返崗的時候,他卻毅然選擇了留下,繼續奮戰在扶貧第一線。他發揮自己在質監戰線工作多年的業務專長,積極參與村裡的全麥加工基地建設,他設計包裝、培育品牌、策劃運營,並主動請纓與省產品質量檢測研究院溝通,先后3次為企業免費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節約費用1.2萬元。目前,三大系列、15個品種的黑小麥系列產品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金飯碗”,年銷售24.7萬元的加工基地成了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聚寶盆”。

“家長裡短用腳趟,大事小情用心辦。”這是呼瑪縣嘎魯河村第一書記鄭雷的切身感悟。作為一名80后,他腦勤、嘴勤、手勤、腿勤,除了完成28篇家庭訪談報告、10萬多字的工作日記,他還利用晚上休息時間編寫了《科技扶貧手冊》,發放到全區13個貧困村。今年疫情防控期間,鄭雷24小時駐守北疆鄉唯一的進出關卡。而身為加格達奇區人民醫院護士的妻子孫凌,也主動請纓奔赴抗疫一線。鄭雷當村裡的守門員、村民的服務員,妻子當醫院的戰斗員、群眾的防疫員。村民得知鄭雷兩個年幼的孩子不能照顧,身患癌症的岳母不能陪護,紛紛豎起大拇指:“鄭書記不是駐村,是看家!”

幫貸款、治大病、蓋新房、修火牆、拼單群賣土豆、洪水中救黑豬、挨家挨戶免費照全家福……翻開駐村干部的民情日記,筆跡有些凌亂,有的只是隻言片語,但背后的故事卻是千言萬語說不完。一樁樁大事、一件件小事,讓駐村工作隊如春日喜雨融入了興安沃土,也如冬日暖陽溫潤了群眾心田。三年來,全區先后有35名駐村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10名第一書記獲得地級表彰,兩名第一書記榮獲“全省優秀第一書記”和“全省脫貧攻堅貢獻獎。”

競——“登台打擂晒豐收”

出勤打卡、入戶調查、群眾滿意度測評、村集體經濟評比……大興安嶺地委組織部駐村辦採取“嚴管+厚愛”的方式,把服務與監督融入日常管理,把實績與口碑列入年度考評,通過多種激勵機制,把駐村工作隊的執行力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市場競爭力和品牌輻射力。

“紅橙黃藍四色旗、優良中差四等級。”加格達奇區在全體鄉村干部中舉辦“鄉村擂台爭旗晉級”活動,採取“匯報演說+村村觀摩+綜合測評”方式,從組織建設、鄉土人才、美麗鄉村、基層治理及脫貧攻堅等方面比亮點、展特色,晒出工作“成績單”,通過季評挂牌、年評表彰,進一步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樹立比學趕超競爭意識,激發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和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積極性。

在“神州北極”漠河,每年的農民豐收節,市領導都會帶領相關部門和鎮村干部,舉辦“黨建晒秋分享會”,通過走、比、看的方式,晒黨建載體、晒經濟項目、晒鄉風文明,相關部門綜合打分,評出集體和個人優勝前三名。

產業興,百業旺。駐村工作隊發揮行業優勢、技術優勢和人脈優勢,不斷做大北藥種植、特色養殖、山特產品加工等立村產業。大河西村黑小麥、北紅村大列巴、鷗浦村笨苞米等成為遠近聞名的扶貧產品。大興安嶺地區在全省率先消除“空殼村”,1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貧困人口精准識別率、精准退出率均達到100%。

淨——“鄉風文明奔小康”

口袋鼓了,腦袋更不能空。大興安嶺地委把“自強、感恩、文明”扶志教育作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思想基礎。駐村工作隊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建設美麗鄉村、推動鄉風文明,教育引導貧困群眾知黨恩、跟黨走,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各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資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栽樹種花、鋪路搭橋、安裝路燈、暢聯網絡、修建文化廣場,開展“廁所革命”,帶動村“兩委”和黨員群眾採取“挂牌制”“積分制”“三包制”等手段,常態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民交口稱贊:“駐村干部讓農家院大變樣:燈亮心更亮、水甜心更甜、路寬心更寬、屋暖心更暖。”

外部美不算美,內涵美才最美。村情最為復雜的呼瑪縣推出鄉風文明“紅黑榜”,最美黨員、最美庭院、最美母親、最美貧困戶等登“紅榜”,參與賭博、虐待老人等上“黑榜”,由包村領導、第一書記、村“兩委”成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對上榜人員實行動態管理,每季度公布評選結果,形成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鄉風文明長效機制。

三年來,各工作隊加大移風易俗力度,漠河市大河西村舉辦“攜手老鄉、圓夢小康”春晚、“教育扶貧、志願暖冬”公益冬令營,北紅村組織村裡的俄羅斯后裔表演俄羅斯風情廣場舞,呼瑪縣嘎魯河村舉辦冬季趣味運動會,鷗浦村為村裡的3路7街重新命名,塔河縣瓦干村打造“黨建文化小院”,加格達奇區設立“原鄉淨土鄉村旅游採摘節”……沿著最北邊境線,“古村尋根游”“界江風光游”“革命老區游”“東北民俗游”“俄羅斯風情游”等特色旅游線路日益紅火,八萬裡興安真正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的實踐地和檢驗場。(許崴 范領)

(責編:王艷、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