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澆灌熱土,守護大國糧倉——

逐夢北大荒的年輕人(青春派·青春奮進新時代(28))

人民日報記者 方圓

2021年01月24日07: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黑龍江墾區地處小興安嶺南麓、鬆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70多年前,按照黨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重要指示,一批解放軍來到這裡,拉動了“第一把犁”,荒原從此不再沉睡。20世紀50年代以來,14萬轉業復員官兵、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來到北大荒,投身發展建設。

昔日“北大荒”,今朝大糧倉。歷經幾十年的開發建設,這裡從“莽莽荒原”到“中國飯碗”,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和國家級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4400多萬畝耕地每年糧食產能超400億斤,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超6000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支援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時代更迭,新一代年輕人奮斗在這片黑土地上。他們當中,有的是祖祖輩輩在此的“墾三代”,有的是受北大荒精神鼓舞、慕名來到這裡的“新北大荒人”。

這片熱土,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在此扎根,追逐夢想。

北大荒精神歷久彌新:

“誰說種地留不住年輕人?我們團隊平均年齡隻有32歲”

黝黑、結實,出生於1995年的李光旭,看起來比同齡人老成一些。

“總在田間地頭,晒黑的。”李光旭笑著說。2017年大學畢業后,他選擇回到家鄉,成為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一名科研工作者。

李光旭算是個“墾三代”。1951年,李光旭的爺爺李發章來到北大荒。那時,北大荒一片荒蕪,人們住在用木樁和草席搭起來的馬架子裡,冬季酷寒無比,早上起來帽子和被子上全部結冰,種地靠人拉犁,生產和生活都十分艱苦。

“每次聽到這些故事,我內心都很受觸動。希望能將學到的先進技術運用到家鄉這片黑土地上,為農業現代化發展作出貢獻,也能改善鄉親們的生活條件。這一切都堅定了我扎根北大荒的決心。”李光旭說。

從小和爺爺長大的李光旭,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如今,76歲的爺爺早已不再務農,卻對李光旭的選擇十分認可。“爺爺每當看到無人機作業、大馬力收割機這些新技術裝備,都會感慨農業的進步。我能回來建設家鄉,他特別高興。”李光旭說。

“小時候覺得北大荒只是個種地的地方,工作后才發現這裡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對年輕人來說,這裡是一個巨大的舞台。”去年,團隊新入職兩位1997年出生的大學生,李光旭不再是最小的成員。“誰說種地留不住年輕人?我們團隊平均年齡隻有32歲,整個團隊充滿朝氣與希望。”

新農墾人奚麗麗10年前才第一次踏上北大荒這片土地。2010年,她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畢業,作為當年的全省優秀畢業生,有大企業向她發出邀請,可這個哈爾濱姑娘卻獨獨鐘情北大荒。

“剛入校時,我在校史館參觀,看到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艱苦歷程,當時就被這奇跡般的變化震撼了。在校期間,我一直被北大荒精神鼓舞著,所以畢業時,我一心隻想到北大荒去。”奚麗麗回憶道。

共青農場位置偏遠,與省會哈爾濱相距500公裡,到最近的城市鶴崗也有1小時車程。女兒要獨自離家,母親萬分不舍。奚麗麗軟磨硬泡,一遍遍講述北大荒的歷史故事和自己的北大荒情結,終於說服了家人。2010年7月,她來到向往已久的全國青年志願墾荒第一場——共青農場。

一開始,從小生活在城裡的奚麗麗很不適應。遼闊的黑土地和現代化大農機令人興奮,可難題也擺在眼前:英語專業的她不懂農業技術,連農作物都不會辨認。為了盡快融入,她向書本學、向身旁的同事學﹔看不懂地號圖,她就騎著電動摩托遛地號、熟悉地況。如今的奚麗麗任共青農場哈爾濱庄管理區書記,說起農業生產,已頭頭是道。

10年時間,作為北大荒青年講師團的一名講師,奚麗麗始終在堅持一件事:宣講北大荒精神。“一開始是做場史解說員,以背誦為主,這些年我對北大荒精神的理解越來越深,北大荒精神已經根植於我的心中。現在,我逢人就想分享心得、講述歷史。這裡的故事,好像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奚麗麗笑著說。

創新科技服務百姓:

“實實在在幫到大家,我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孫大哥,今年行情還行吧?”

“7頭牛全賣上好價,錢款已經到賬了!小何,要不是那次你幫我過難關,我肯定是虧大本,我都不知該咋感謝你好了……”

何佳偉是二九一農場畜牧獸醫總站技術員。電話那頭是農場養殖戶孫漢寶。

去年年初,孫漢寶家的肉牛出現了腹瀉症狀。“凌晨4點,他來電話,我一聽就知道情況非常嚴重,立刻趕到他家問診治療。忙活一周,25頭牛總算是全部治愈了。”何佳偉說。

出生在二九一農場的何佳偉,對畜牧業並不陌生。“小時候父親和鄰居們都養牛,可由於缺乏先進技術,經常遇到牛難產死亡的情況。從那時起我就想,要是能提高科技水平、把牛養好,就能讓大家生活條件更好了。”抱著這樣的念頭,何佳偉在高考時選擇了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

2011年,何佳偉回到二九一農場做技術員,盡管做好了思想准備,可還是有一些出乎意料。“我家也養牛,可父母為了讓我專心讀書,從不讓我進牛舍半步。剛參加工作時,我整天累得雙眼通紅,那時候也動搖過,如果去大企業,工作環境好不說,工資也是農場的幾倍。”何佳偉回憶道。

一次到養殖戶家問診的經歷,讓這個年輕人徹底下了決心扎根這裡。養殖戶叫張明凡,年逾七旬,老伴去世了,孩子還在上學,腿上有殘疾,以養牛為生。當晚9點,張明凡發現母牛胎位不正,有難產跡象,心急如焚之下找到何佳偉。頂風冒雪趕到牛舍,何佳偉運用最新技術進行剖腹產手術,終於保住了母牛和牛犢。整晚忙碌,一抬頭,發現天已大亮。

何佳偉的技術服務免費向養殖戶提供,平時隻收取基礎醫藥費。可那次,看著家境困難的張家,他怎麼也開不了口。老人握著他的手千恩萬謝,問他要收多少錢,他借口說站裡在做公益,不收費用。回來后,他默默墊付了這筆藥費。從此他知道,這裡的百姓更需要他。

“我能早到一分鐘,就能為養殖戶減少一分風險。”這些年,何佳偉總是24小時隨時待命,當地養殖戶為他取名為“畜牧110”。為了讓百姓增收,他創新研制出定制飼料配方,到養殖戶家裡根據每戶情況配比飼料,降低了飼養成本。如今,農場本地130多戶養殖戶對他交口稱贊,外地不少養殖戶慕名找他解決困難,他也全力以赴提供技術支持。

多年來,熱愛科研的何佳偉始終沒有停止鑽研。最近幾年,他推廣北大荒乳肉兼用牛改良,帶領團隊相繼改良黃牛2000余頭。他掌握了種牛測定等飼養與繁育方面的先進技術,在獸醫臨床上,還精通各項診斷技術、動物外科手術和治療技術。

2020年1月,農場成立了以何佳偉名字命名的“何佳偉工作室”,團隊成員都是年輕人。“這個平台讓大家多了溝通機會,時常在一起探討技術成果、分享治療經驗,也激發了工作熱情。”何佳偉說。

與何佳偉一樣,李光旭最初也不適應這份工作:“從學校課堂直接到田間地頭,農忙時節‘早上3點半、晚上看不見’是常態,為了不誤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試驗工作,頂著烈日或暴雨,在500畝的試驗田一走就是一天,一日三餐都吃在田間。”

“水田旱平機插技術研究是我畢業后參加的第一個項目,從春耕到夏管再到秋收,白天泡在田地裡,晚上做試驗分析,幾乎堅持不下去了。但是,我們的付出很快就有了收獲,試驗當年就讓種植戶們省時省力,還能增加收益。實實在在幫到大家,我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李光旭說。

去年秋收,黑龍江遇上3次台風,降雨量大,部分農作物出現倒伏現象,李光旭和團隊進行的土壤團粒結構保護試驗派上了用場。

“新技術推廣需要過程,大家都不願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和父母商量,讓自家的地成為第一塊試驗田。台風期間,由於土壤通氣性強、不鬆散,自家370畝地每畝產糧1300多斤,同樣的地塊,鄰居家沒用新技術,每畝地少產50多斤糧。現在不用我說,大家都主動想用新技術了。”李光旭說。

冬季的黑土地已經進入冬眠期,可李光旭依然忙碌。“要趁著農閑給土壤‘做體檢’,為春耕做准備。”目前,李光旭和同事們正在對1300份土樣進行測評,“這些土樣是去年秋收結束后,我們到田地裡採集的,現在進行土壤有機質測定,等今年春耕前,會針對不同土地情況,為種植戶發放施肥建議卡,做到精准施肥、綠色有機種植。”

電商直播營銷發力:

“讓北大荒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2018年12月16日,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挂牌成立,農墾改革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2020年7月6日,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挂牌運營,現代公司制管理體制基本建成。

北大荒集團立足現代農業,以市場為引領,夯實“種植端”,發力“營銷端”,依托北大荒綠色智慧廚房營銷平台,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加快現代營銷體系建設,為消費者供應更多優質綠色的農產品。

2020年5月,奚麗麗與其他青年黨員一起,義務組建了共青農場電商直播團隊,開展電商直播,宣傳推介農場文化及特色產品。同時,他們以直播為平台,將北大荒精神和青年志願墾荒精神傳播得更遠,助力農場產業發展。

“現在北大荒集團農產品營銷積極發力電商直播,農場將這項工作交由我們推進落實。說實話,剛接到這項任務,我還覺得挺好玩,但是干了一段時間才知道,這可不是一個‘好玩’的差事,無形的壓力也隨之而來。”奚麗麗說。

為了想出好創意,奚麗麗每天觀看近百個視頻激發靈感,丈夫調侃她,說夢話都是視頻內容。團隊人手不足,個個都是多面手,她更是一人兼任策劃、出鏡主播等。去年夏天正值農忙,奚麗麗為一場直播工作到深夜,凌晨3點才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丈夫剛剛出門,二人在樓道裡相遇,相視一笑,就各自忙碌去了。

出鏡的工作並不簡單。奚麗麗說:“我暈鏡頭、說話緊張,最關鍵的是,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很多網友會就我們農場的基本情況、文化底蘊以及產品的綠色有機認証等情況提問,在互動時,要能回答得上來,才能獲得粉絲的信任。”

“剛開始直播,我們臨近1分鐘才通過賬號審核,不懂互動、不知特效、不會預熱,最可笑的是兩個人同時登錄賬號造成播出間斷。為此,我們及時召開了青春直播團隊以及直播愛好者參與的創意沙龍座談會,讓外人挑毛病、讓自己人談感受、讓專業人指方向。”奚麗麗介紹,自開播以來,共青農場青春直播團隊共組織直播帶貨583單,營業收入5.2萬元,粉絲6000多人。

“在直播帶貨大潮中,我們還是‘小學生’。也許收益微薄,但這樣的嘗試帶動了思想觀念的變革,激發了大家潛在的市場營銷意識,更好地讓北大荒農產品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迎來更多機遇。”對於未來的市場前景,奚麗麗信心滿滿。

十年芳華綻放於此,如今,奚麗麗已在共青農場立業成家,女兒已經6歲了。“農場推進青春領航工程,給更多年輕人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和自我實現的平台。在黨支部,每個黨員都有機會參與、有機遇展示、有激情創造,3個黨支部、10個興趣小組讓青春色彩得到盡情揮洒。”奚麗麗說。

“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這樣的北大荒,多麼令人心馳神往!踏上這片土地,我就沒想過離開,此生,我就是北大荒人。”奚麗麗寫在日記裡的話,也是無數扎根北大荒年輕人的心裡話。

(責編:王思迪、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