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人民日報看黑龍江2021

大慶油田

歲月激蕩一甲子 回首崢嶸念鐵人(紅色之旅·百年記憶)

人民日報記者  郝迎燦  劉夢丹
2021年10月02日07: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前雕塑。大慶油田供圖

圖②:石油工人打磨機械。影像中國

圖③:俯瞰大慶。大慶市文旅局供圖

“錦繡河山美如畫,祖國建設跨駿馬。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頭戴鋁盔走天涯……”一首《我為祖國獻石油》,唱出了多少石油工人最朴實而真摯的心裡話。60多年來,幾代大慶人艱苦創業、接力奮斗,曾經的荒原,成長為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累計生產原油24.3億噸。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的賀信中說到:“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慶,因油而生、因油而興、因油而名。歲月激蕩一甲子,回首崢嶸念鐵人。越來越多的紅色紀念場館、火熱開展的石油文化之旅讓大慶的歷史被銘記,也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一代代的講述中煥發新生,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這裡因何而名

天冷,凍不掉決心﹔地硬,硬不過干勁

大慶市大同區高台子鎮,大慶油田發現井——鬆基三井原址就位於此處。它,掀開了大慶石油會戰動人心魄的帷幕。

1959年9月26日,這是個可以載入新中國史冊的日子。當天上午,鬆基三井出現涌動聲,下午4時,一股棕褐色的油流噴涌而出。“當時周圍的人群誰也沒說話,安靜得很,直到有人高喊‘出油啦!出油啦!’大家才抱在一起,相擁而泣。”承擔鬆基三井鑽井任務的32118鑽井隊衛生員韓作春老人回憶那時的場景。當時恰好是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國慶節在即,時任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提議把鬆基三井所在的大同鎮改名為“大慶”,大慶油田也因此得名。

1960年初,中共中央批轉了石油部黨組關於組織鬆遼石油會戰的報告,一場氣壯山河勘探開發大慶油田的大會戰打響了。“會戰初期,人們頭上青天一頂、腳下荒原一片,遍地是沼澤和鹽鹼灘,別說物資供應和后勤保障,吃住都是個大難題。”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館長孫桂蘭說。

天冷,凍不掉決心﹔地硬,硬不過干勁。“地質工人破土勘探,鑽井工人冒雪打井,採油工人堅守井場,確保油流歡暢奔涌。”孫桂蘭說,會戰隊伍憑著一腔熱血和創業精神,僅用3年時間就成功開發建設了大慶這個世界級特大油田。

到1963年底,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1155萬噸,我國石油因此實現基本自給,一舉甩掉了“貧油”的帽子,真正為國家爭了光、為民族爭了氣。

曾經活力滿滿的鬆基三井已不再年輕,累計產油10088噸后,於1988年7月正式關井停產。1989年9月26日,鬆基三井紀念碑落成。鬆基三井舊址不遠處有一面“旗幟”浮雕牆,牆上“大慶從這裡走來”幾個大字,仿佛述說著石油會戰大軍僅用3年就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太平洋,那段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永遠不會磨滅。

創造開發奇跡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一張照片吸引觀眾駐足良久:“鐵人”王進喜帶傷跳入泥漿池的縱身一躍,瞬間凝固成永恆,定格在歲月的長河中。

這張“鐵人”照片背后,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1960年5月,當油田鑽機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強大的高壓液柱沖出井口20多米高,一場事故眼看要發生。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館長蘇愛華說,“在這個危急萬分的時刻,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雙拐跳入泥漿池中,與工友們一起,經過3小時搏斗終於壓住了井噴,保住了油井和設備。”

“王進喜卻被含有多種化學藥劑、燒鹼的泥漿燒出了血泡,那條傷腿也變得血肉模糊。大家剛把他拉上來,他就昏了過去。”蘇愛華說,這就是鐵人王進喜“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壯舉。

歲月更迭,精神的火炬在一代代大慶人手中傳遞、擎起。第二代“鐵人”王啟民,“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以科技興油保穩產﹔第三代“鐵人”李新民,“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把油井打到了國外……

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裡,有這樣一組數字:累計生產原油24.3億噸,用60噸的油罐車裝載,油車可繞赤道14.58圈﹔累計上繳稅費及各類資金2.9萬億元,可以修建58個三峽大壩……

在以王進喜、王啟民、李新民為代表的大慶石油人的努力下,大慶油田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從1976年到2002年,實現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而世界同類油田穩產期一般隻有3—5年,最多不過12年。從2003年到2014年,大慶油田又實現4000萬噸連續12年持續穩產。2015年以來,繼續保持石油和天然氣產量當量4000萬噸以上的世界級水平。

時代向前,精神永存。目前,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紀念館自2006年9月26日正式開館至今,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1100萬人次,國內外重要團體3.5萬余場次。“我們還成立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宣講團,近10年來宣講團上高原、闖大漠、走海外,累計宣講629場,受眾近200萬人次。”蘇愛華說。

如何創造性轉化

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走出去、活起來

大慶精神,積澱著百萬石油工人的精神追求,而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如何創造性轉化,讓石油文化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讓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走出去、活起來,是大慶文旅從業人員一直在嘗試解答的課題。

大慶油田文旅中心副經理朱蕾介紹,從大慶石油文旅中心成立初期,整個團隊就開始認真研究老照片視頻資料,咨詢老會戰石油人,制作體驗干打壘互動打夯環節﹔精心設計會戰菜品,讓大家感受“五兩保三餐”的艱辛……

實地沉浸式互動體驗,如今已經是石油文化之旅的亮點。“參加完游學活動后,知道了喇72井是當年三點定乾坤的重要井,中7—11井是鐵人王進喜攪拌泥漿壓住井噴的遺址。穿上會戰工服,走一段會戰路,體驗蓋干打壘,仿佛回到了火熱的會戰年代,更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留下自己的心聲。

(責編:李佳慧、李忠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Vlog·探秘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05:20
  • 黑龍江這百年03:08
  • 當哈爾濱遇到“人民紅”00: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