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樂享銀齡生活 這些健康指導很重要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3年05月05日16: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想要做到健康長壽,老年人群需要重點關注哪些疾病?老年人常見病應如何進行科學管理? 

近日,多位專家圍繞老年人群的健康醫療開展科普指導,助力老年人群安享健康生活。

常見病預防要趁早

“慢性腎臟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我國慢性腎臟病患病率為10.8%左右。”中日友好醫院腎病科主任李文歌介紹,老年人是患慢性腎臟病最高危的一類人群,“步入老年階段,人的腎功能本身就在明顯減退,不少老年人還有多病共存的情況,需要同時吃很多種藥,因此藥物引起的腎臟損傷也比較常見。”

如何及時發現老年人有沒有得腎臟病?李文歌介紹,建議老年人每年至少做兩次尿常規檢查﹔每年至少做一次血生化檢查,這項檢查裡的肌酐、尿素氮等指標可評價腎臟功能是否受損。如果早期發現腎功能受損,可給予及時治療。

“如果能早期發現慢性腎臟病,就是尿裡有微量白蛋白的階段,通過藥物治療往往能實現逆轉甚至治愈。如果出現大量蛋白尿,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往往要用一些激素、細胞毒類藥物、免疫抑制劑,這些藥物的副作用較大,療效也常不盡如人意。”李文歌強調,慢性腎臟病的防治關鍵在於早期發現。

專家介紹,防治慢性腎臟病還要針對病因有的放矢。由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小球腎炎等導致的慢性腎臟病,要注意控制好相應的指標。“老年人飲食應當清淡,注意控制好血糖、血壓等指標。”李文歌說,服用藥物時,老年人要先了解藥物的腎毒性作用,避免服用腎毒性較大的藥物。同時,注意不要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病、腦卒中是比較常見的老年神經疾病。”中日友好醫院神經科副主任醫師金淼表示,阿爾茲海默症暫時沒有特效藥物,但早期干預、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夠明顯延緩疾病進程,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帕金森病的症狀是震顫、動作遲緩、肢體僵硬等,早發現、早治療同樣也能延緩病情,改善生活質量。

值得注意的是,腦卒中已經上升至老年人致死病因首位。“腦卒中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的特點。”金淼提醒,一旦有腦卒中相關症狀,如突然間半身麻木、口歪眼斜、眼睛突然看不清楚、突然間掌握不好平衡等,一定要及時就診,明確是否發生卒中。急性期治療后,要進行康復鍛煉,防止復發。對腦卒中,建議早發現、早診治、重康復、防復發。

“缺鐵性貧血是血液科門診患者數量第一的病種,其高發人群包括月經增多的年輕女性、通過控制飲食減肥的人群、每天喝濃茶或咖啡的人群、做過減重手術的人群以及做過胃腸道腫瘤手術的人群等。”中日友好醫院血液科主任李振玲說,對那些因控制飲食而貧血的患者,恢復正常飲食一段時間后,貧血的情況可能會有改善,但對於大多數貧血患者來說,體內鐵儲存已明顯減少,需要藥物治療。藥物有兩種劑型,一種是口服鐵劑,另一種是靜脈輸液。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會幫助患者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患者要遵醫囑,完成治療療程,還要定期復查。

“老年綜合征”需綜合評估

老年人患病有什麼特點?中日友好醫院保健醫療部一部主任喬薇說,老年人患病時往往起病隱匿、症狀不典型,因此發病后難以發現﹔同時,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多重用藥情況,需要通過老年綜合評估技術、多學科團隊合作參與老年綜合征管理,達到對老年人的全程治療。

“以一位81歲的老先生為例。”喬薇說,這位老先生得了肺炎,既往還有心衰、高血壓、腎臟病等,在當地醫院住院治療。經過積極抗感染治療,他痊愈出院了。出院后,老先生陸續出現了一些症狀:餐后頭暈、困倦,活動時胸悶、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特別令老先生頭疼的是,他雙腿無力、容易跌倒,在老伴攙扶下才能行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家屬照顧。老先生去過多個專科就診,醫生說他的肺炎已經治愈,其心衰、腎臟疾病也控制得非常穩定。但老先生特別苦惱——自己生活質量這麼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后來老先生來我們科室就診,我們通過老年綜合評估技術,多維度評價他的疾病情況、軀體功能、心理健康等,以及是否存在衰弱、肌少症、抑郁、失眠等老年綜合征。”喬薇說,經過評估,發現這位老先生不僅患有高血壓,還合並餐后低血壓,同時存在肌少症、衰弱和抑郁。

什麼是餐后低血壓?“它是指進餐后2個小時以內收縮壓較餐前下降≧20mmHg,或者餐前收縮壓高於100mmHg,但是餐后收縮壓低於90mmHg。如果進餐后血壓下降的幅度沒有達到上述診斷標准,但出現了如頭暈、胸悶等心腦缺血症狀,也可以診斷餐后低血壓。”喬薇說,餐后低血壓的發病機制很多,可能與老年人自主神經功能調節障礙、壓力感受器的敏感度下降、進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以及胃排空過快等機制有關。

“對這位老先生,首先我們對其降壓藥、治療心衰的藥物等進行了用量、用藥時間的調整。我們還指導這位老先生,要避免引起餐后低血壓的相關行為,如不能一餐吃得過飽,要少食多餐﹔避免進食過燙食物﹔減少高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如米、面、粥等,適當增加蛋白質與優質脂肪酸的攝入。”喬薇說,經過干預,這位老先生餐后困倦、乏力的情況很快得到了緩解。

肌少症是什麼?喬薇介紹,它是由年齡增長引起的相關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減退的老年綜合征。除了年齡因素,肌少症還與臥床、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基礎疾病以及營養不良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少症患病率明顯增加,80歲以上老人肌少症患病率高達67%。

如何診斷肌少症?喬薇介紹,可以通過儀器設備(DXA或BIA)測量老年人的四肢肌肉量是否有減少﹔通過握力的測定看肌肉力量是否有下降﹔通過步速以及5次起坐時間等檢查看軀體功能有沒有降低。

如何治療肌少症?“首先要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對這位老先生,我們要治療他的肺炎、心衰、高血壓等,同時要給予積極的飲食干預和運動干預。在飲食方面,指導他攝入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質,特別是優質蛋白,也就是禽、蛋、奶、魚的攝入要佔每日蛋白質攝入的50%以上。如果常規經口進食無法滿足患者對能量和蛋白質的需求,可以給予腸內營養劑來補充。在運動方面,針對肌少症,要進行抗阻訓練以及有氧訓練。抗阻訓練可以通過拉彈力帶、舉小啞鈴進行﹔有氧運動方面,老人可以根據身體情況進行散步、打太極拳、游泳或跳舞等。”喬薇說。

經過一個月的治療,老先生來復診時各項指標有了明顯改善,特別是他的肌肉量明顯增加。喬薇說:“老先生開心地告訴我們,他不需要家人的照料了,現在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生活質量明顯提升了。”

風濕病並非“受風受濕”引發

提起風濕病,很多人疑惑——這是由於“受風受濕”所得的疾病嗎?

“風濕病的病因不是受風受濕。”中日友好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盧昕介紹,“風濕”一詞最早來自中醫,現代所說的“風濕”由古希臘詞匯“rheuma”翻譯而來,原意指“流動”,后指遍布周身的慢性疼痛。因此,風濕病是指累及全身骨骼、關節、肌肉等器官的疾病。風濕病本質是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出現異常,免疫系統對人體自身組織和器官造成破壞所致的疾病。除了影響骨骼、關節、肌肉外,還可能影響包括心、肺、腎等全身各處器官。在風濕病的診斷中,除了詳細詢問患者的症狀和進行體格檢查,最重要的診斷手段是實驗室的化驗檢查,檢測與風濕病相關的自身抗體。

老年人可能得哪些風濕病?盧昕介紹,最常見的風濕病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其中,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關節病變。“簡單地說就是關節用久了,關節表面的軟骨被磨損、破壞,軟骨下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間隙變窄、疼痛,導致出現關節功能障礙。”盧昕說,最常見的骨關節炎部位發生在手指末端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脊柱的椎體關節。

專家介紹,骨關節炎常常是單關節發病、不對稱。而老年人常見的另一種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則相反,它是一種呈對稱性、常累及雙手小關節的慢性關節炎,手指受累常見於近端的指間關節,也可以影響到掌指關節和腕關節。不同於骨關節炎的軟骨被破壞,類風濕關節炎是關節的滑膜出現炎症導致關節軟骨和骨的破壞,如果不及早診斷和得到正確治療,最終可能導致關節的畸形和致殘。

“痛風是因為血裡的尿酸升高、尿酸鹽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中誘發的急性關節炎。”盧昕介紹,痛風最多發的部位是下肢,尤其是足趾第一個趾關節。此外,慢性痛風可能由於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周圍或者耳廓周圍形成痛風石,甚至沉積在腎臟裡導致慢性腎損害。痛風在老年男性、年輕男性以及老年女性中是常見疾病。除嚴格遵醫囑按時用藥外,還需要患者進行自我管理、養成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大夫,我常常腰腿痛,背越來越駝,身高變矮了,還經常骨折,吃了很多藥,可是疼痛怎麼都緩解不了,這是什麼原因?”盧昕介紹,門診中常遇到這樣的老年患者,排除關節炎后,經過骨密度檢測,往往會發現患者的骨量嚴重減少,這樣的老年患者其實得了骨質疏鬆,由於骨的硬度和密度下降,骨質疏鬆患者容易發生脆性骨折。骨質疏鬆最易引起骨折的部位包括髖、椎體、腕等,老年人群要多關注自身骨密度,高度警惕骨質疏鬆。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皮疹、淋巴結腫大、肌肉疼痛或無力、肝腎功能化驗異常、血液細胞化驗異常,甚至不明原因的疲乏、消瘦等,可能是患上了復雜的風濕病。”盧昕說,老年人可能患的復雜風濕病包括系統性血管炎、干燥綜合征、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硬皮病、白塞病、成人斯蒂爾病、IgG4相關性疾病等,這些疾病需要到風濕免疫科就診。

(責編:鄒慧、王思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與動車組“打交道”的女機械師03:11
  • 技能大比拼 龍江有高手01:23
  • 黑龍江開行國產品牌汽車中歐班列00: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