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当个好工人,工作干到最好”(逐梦)
图为大庆油田鸟瞰。张志荣摄
暴雪后,整个城市淹没在一片白色中。天地之间,寂静无声。
六万多台抽油机还在一刻不停地运转。
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人望着草木灰颜色的天空微微皱起了眉头。
换工装,巡井。飞溅的雪粒跳起来,挂在眉毛上、帽檐上……
“这么冷的天,换十分钟盘根,人也得冻透了。要是能再研究出来一个加热装置就好了。”
这个说起话来细声细气的人叫刘丽,是黑龙江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的采油工班长。
一
1993年,十九岁的刘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到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老标杆——采油48队工作。
回到家,父亲把刘丽叫到身边,郑重地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48队的一个兵了。兵,就要有兵的样子。在关键时刻敢冲上去!”
刚到48队的时候,刘丽站在师傅身后,仰头望着熟悉又陌生的抽油机,小腿发颤。抽油机有近十米高,她恐高。可是,父亲说了,关键时刻要能冲上去。作为实习生的刘丽自己扛起一根三十公斤重的皮带,准备更换。师傅瞪大了眼睛,说:“可以呀,小丫头,自己就能把皮带拖起来?来,我看着你换。”刘丽也不含糊,按照规程更换好皮带。
“哎哟,你们看,这么沉的皮带咱们男同志换都费劲,人家这姑娘自己就把皮带换了!不愧是刘文生的闺女,上阵父子兵,我看这孩子行!”师傅兴奋地喊道。
师傅说的刘文生,就是刘丽的父亲——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转业到大庆油田,在一线当过采油工,在第二采油厂当过指导员,还荣获过“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在同事们的称赞声中,刘丽跟着师傅更换盘根、皮带。刘丽的工作越来越熟练,手上的老茧越磨越厚,肩上的水泡消了又长。
虽然生在大庆,但是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冬天,刘丽还是见识了油田冬天陌生的一面。雪已经下了一天一夜。空旷的野外,天色越来越沉。刘丽一个人走在巡井的路上,突然脚下踩空,掉进了一个雪坑。
刘丽刚想喊救命。这才想到,这是野外,除了肆意飘洒的雪花、不远处抽油机的身影和她自己,一个人也没有。
刘丽想哭。但是,作为一名石油工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再寻常不过。再说,在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里,眼泪很快会冻在睫毛上,她告诉自己不能哭。刘丽咬着牙,爬出雪坑,完成了巡井任务。回到班组时,她袖子和裤管里的雪,都融成了水,淌了一地。
夏天,出于防火安全考虑,井场周围要求寸草不生,刘丽拿起从没拿过的锄头锄草,满手磨得都是水泡。初冬,一口机井地下管线渗漏,管线埋得很深,漏点难以确定,刘丽就跳进全是水的深沟里,一点点寻找渗漏部位。泥水飞溅到工作服上,衣服湿一层冻一层,很快变成了又厚又硬的铠甲……
师傅看她肯吃苦,直夸:“这个闺女,真不错!”后来,师傅尤其注意培养、历练她。
工作刚一年,在师傅的鼓励下,刘丽就参加了第二采油厂技术大赛,一举获得十项全能项目的亚军,并获得了“技术能手”的称号。
做采油工的第四个年头,二十三岁的刘丽凭借过硬的技术素质,赢得了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技能运动会的机会。
参加这么高层次的比赛,刘丽的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她憋足了劲儿。两个多月的训练,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有时实在太累了,就在寝室走廊的地毯上躺一会儿。
一天,师傅黑着脸对刘丽说:“小刘,厂里来了通知,咱们这次比赛又增加了几个新项目。”当师傅说出新增项目名字的时候,刘丽心里“咯噔”了一下。
这个项目按说不难,但问题是刘丽是左撇子,比赛通用的工具是右手弯剪刀。刘丽心里打起了鼓。
第二天,刘丽按时出现在训练场上。她开始反复练习右手力量,手上的血泡磨破了,血痂结了一层又一层,却仍然坚持训练。
终于迎来了正式比赛。在理论比赛中刘丽成绩优异,但是因为缺少大赛经验,她在操作比赛管路安装项目中出现了失误。最终刘丽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被评为“技术能手”。她是那次比赛中最年轻的选手。
回到家,刘丽把奖品——一块手表送给父亲。“爸,我没拿冠军。”说着,刘丽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父亲严肃地教导她:“虽然不是第一,但是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决不能失误。你要认识到,这次获奖是荣誉也是考验。以后,你要用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对待工作。要当个好工人,工作干到最好,技术练到最精。”
这块手表,父亲戴了十五年,直到去世。父亲的话,刘丽一直记在心里。
二
几年后,刘丽已经是集团公司一名年轻的技能专家了。
大庆西一路南段的一处平房小院里,刘丽独自坐在成立不久的工作室中,盯着眼前的笔记本,眉头紧皱。
门开了,是刘丽的丈夫。“忙什么呢?不下班,电话也不接。”丈夫问。
“最近反映井口漏油的太多了。”
“那就是抽油机光杆腐蚀了,盘根坏了。”
“我不是想这个。盘根坏了,咱们就得换,换一次盘根得四五十分钟。别的不说,就我负责的五十多口井,要是全换一遍,你算算得多长时间?”刘丽一边说着,一边锁上了工作室的门。“螺丝刀直的,盘根盒铁的,缝儿就那么宽。螺丝刀伸进去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冬天,零下三十几摄氏度,橡胶密封圈冻脆了,一抠就碎。一干一个多小时,人都冻透了。而且,长时间停机影响产量啊!”
刘丽的丈夫听了,轻轻敲了敲门上“刘丽工作室”的牌匾,说道:“那你得想招儿解决啊!”
“想了。我们用细铁丝做成小钩子,还是不行。你想想那个缝儿十多厘米宽,一根小铁丝进去,肉眼根本看不准。弄不好,把密封圈杵得更碎了。”
上车后,疲倦的刘丽很快就睡着了。
二十多分钟车程,到家了。丈夫拍了拍刘丽的肩膀。
刘丽猛地睁开眼睛,兴奋地对丈夫说:“你说有没有不一样的密封圈?走,到五金店去看看。”
“等等……”丈夫拦住了刘丽:“橡胶都是一样的,这招儿肯定不行。”
一连几天,刘丽都沉浸在对盘根盒的琢磨中,可是一直没有结果。
直到有一天,刘丽打开口红,转动口红底部时,口红的膏体就慢慢转出来了。她突然想到,如果安装一个装置,让盘根能转出来,不就解决问题了?
带着这个设想,刘丽回到工作室,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出一个可调节式盘根盒,通过改变盘根盒的结构来使密封圈旋转出来。
新的盘根盒,被刘丽首先安装在自己负责的井上实验。
开始的几天,的确不漏油了,刘丽开心极了。可是没过几天,衬套和外壳连接处又出现漏油问题。
刘丽十分着急。“我就说得找一个合适的密封圈。”她对丈夫说。
“成品生产的工艺都是一样的。你要想找不一样的东西,就得专门定制。”
丈夫的这句话提醒了刘丽。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刘丽几乎跑遍了大庆所有的五金店。终于,她找到一种尼龙棒,刘丽自己加工制作,彻底解决了漏油问题。
这项创新发明让更换盘根这项工作,从过去用时四十多分钟缩短为十分钟,盘根使用寿命也从原来的一个月延长到六个月,还使得每口井日节电十一千瓦时。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后来,这项发明又历经五次改进,获得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
三
生产遇到的难题就是攻关的课题。刘丽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
2017年的一个雨夜,雷声隆隆。这个夏天,雷声不止一次惊醒了刘丽。
“都停机好几次了。”醒来后的刘丽自言自语道。这一年,抽油机因为电路问题,多次发生停机现象。采油队的夜巡工人少,巡查面积大,无法及时发现停机问题,处理故障有时要延误几个小时,因此严重影响了产量。
这天,刘丽工作室专门就这个问题,开了个会。
有人想到做一种高亮度指示灯,把指示灯装在抽油机游梁尾部,通过指示灯的闪动,让夜巡工人在远处就能判断出抽油机的运行状态。
“这个办法好!”刘丽说:“可是你们想过没有,电从哪来?”
“从抽油机借电呗!”
“肯定不行,得自带电源。”
办法有了,可在形成方案的时候,电源选择的问题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
刘丽认为,如果能利用抽油机配电箱内的电源是最合适的。但是不论是安装,还是后期维护与管理,难度都比较大。
刘丽和技师团队最终利用太阳能电极板做电源,采用超低温蓄电池和LED高亮度灯,设计出一款抗低温的抽油机运行状态指示灯。这样,夜巡工人在五百米以内都可以判断出抽油机是否在运行。
这项成果应用后广受好评。大家备受鼓舞,又针对电泵井和螺杆泵井的结构设计出另外两种指示灯。这三种指示灯统称为机采井运行状态指示装置。通过这一次的合作,刘丽更加明白:只有整个团队强大了,才能真正助力油田发展。
在刘丽的带动下,员工创新的热情越来越高。2019年,工作室团队又成功研发了一项创新装置——螺杆泵井下防倒流装置。这一装置用于油井生产,可以有效减少设备运行风险,降低工人操作风险。
今天的刘丽已成为当年父亲一样优秀的石油工人,站上了父辈的岗位,带领着更多年轻人继续完成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
一代代薪火相传,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石油人的初衷。“我们解决了生产上的小问题,就能撬动油田开发层面的大问题。接着我们还能向更高级别的难题挑战,一直到我们的研究成果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致力解决难题、服务油田生产,刘丽和她的团队一直在路上。至今,刘丽工作室团队已经研发出两千多个创新产品,被应用到生产一线,攻克大小难题两百多个。“要当个好工人,工作干到最好,技术练到最精。”她一直用父亲的话激励自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