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身邊的變化

2019年盡顯“龍江藍” 生態環境的改變提升百姓幸福感

焦洋

2020年01月07日07:38  來源: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編者按:

2019年我們的身邊或多或少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這一年的黑龍江高頻詞:主題教育、優化營商環境、百大項目、脫貧攻堅、自貿區、辦事不求人、一把手走流程、冰城藍、穩就業、保民生……

回眸2019年,黑龍江省“轉”字當先,轉思想、轉作風、產業轉型、轉方式調結構,“轉”起來的龍江處處發生可喜變化。人民網黑龍江頻道特別策劃“2019年身邊的變化”系列報道,通過文字、圖片,我們共同回顧龍江各地一年來的轉變,以及龍江百姓一年來收獲的幸福瞬間。

每天站在藍天碧水之間,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是人們向往的生活。2019年,黑龍江省生態環境部門注重科學施策、系統治理和標本兼治,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成效不斷顯現。統籌推動的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1-11月,全省平均優良天數比率為94.3%,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7%﹔62個國考斷面I-III類水體比例達到66.1%,同比提高17.7個百分點,高於國家考核目標9.7個百分點﹔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優先保護類佔比達到98.9%……藍天遼遠,河水清澈,龍江人居環境的顯著優化,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宜居感和幸福感。

“哈爾濱藍”。焦洋 攝

打好秸稈利用“組合拳”打贏藍天保衛戰

2020年1月1日元旦,家住哈爾濱市南崗區長江路上的居民沈紅抬起頭,望向窗外的哈爾濱市地標建筑“龍塔”,藍天白雲下,龍塔清晰可見。她笑著招呼孩子:“出去玩雪嘍!”

沈紅居住在長江路上已經三年了,三年來,入冬后她判斷當日空氣質量的最簡單方式就是“看龍塔”。“如果是輕度污染,龍塔就顯得霧蒙蒙的,中度污染,天是黃色或者灰色,龍塔會更加模糊,出門必須要戴口罩。如果是重污染,龍塔就會完全看不見。這個時候,我就不會讓孩子出門了,家裡的空氣淨化器會高速運轉。”沈紅說:“之前每年冬天,龍塔都會‘消失’幾天,孩子的學校也停課了。2019年入冬后,最大的變化就是龍塔幾乎每天都很清晰,在藍天下格外好看。口罩用的也少了,2018年冬季用了四大包,2019年冬季就戴過兩次。空氣質量好了,堆了好幾天的雪還是白的,孩子可以玩雪玩個痛快。”

沈紅並不知道,2019年冬季藍天保衛戰的主戰場在遠離城市的廣袤黑土地上。

大型機械秸稈還田作業。張立柱 攝

2019年初冬時節,在綏化市北林區西長發鎮雙發村的田地裡,伴隨著秸稈碎混機的轟鳴聲,翻滾的黑土中一行行筆直的田壟應聲而起。農民們樂得合不攏嘴:“鎮裡鼓勵我們種植大戶購買秸稈碎混機,聽說這機器效果非常好,我就買了一台來解決自己承包地裡的秸稈難題。先用粉碎機把長稈打成碎末,然后用碎混機把小稈和土攪拌。這機器碎混效果真的非常好,得到的土質非常細,播地春耕都不耽誤,真是太省事兒了。”

據豐源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王術賢介紹,為了有效解決秸稈露天焚燒,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北林區多措並舉,疏堵結合,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把田間的秸稈變廢為寶,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改善了環境改善,用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倒逼秸稈綜合利用見實效。

為了激發農民對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2019年,黑龍江省級財政投入43億元,重點在秸稈還田離田作業、秸稈離田利用、秸稈還田離田能力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精准投入帶來了明顯的成效,來自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20日,全省秸稈綜合利用量8364.7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81.9%﹔秸稈還田利用量5860.2萬噸,還田利用率達到57.4%。

在多重保障的基礎之上,2019年,黑龍江實行秸稈“全域全時段全面”禁燒,嚴格落實“省級聯動、全面覆蓋、包片負責、各司其職”機制,查網格、找對家、訪農戶,全系統共督查一至四級網格1萬余個。並在全省實現“零火點”,秸稈禁燒取得決定性勝利,城市的空氣質量大大提高,百姓看到更多的“龍江藍”。

龍江秸稈“顆粒歸倉”。姜久明 攝

“廁所革命”改出“新生活”

“一個土坑兩塊板,幾塊瓦片圍四邊。”這曾是農村旱廁的普遍寫照。不但會產生難聞的氣味,還會給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人群造成困難。

2019年,隨著廁所革命轟轟烈烈地開展,這股清新之風也吹到了綏化市明水縣明水鎮勤儉村。入冬以后,勤儉村的村民牛利國再也不必擔心患病的老母親上室外廁所困難、容易摔倒的問題了,趕在入冬之前改造完成的室內廁所,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勤儉村從2019年夏天開始改廁施工,讓村民真正地看到了身邊環境的變化。老式廁所從村中消失了,難聞的氣味沒有了,取代的是鄉村的美化、香化、綠化,人居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勤儉村黨支部書記申遠介紹說:“一開始有些村民對廁所改造持觀望態度,都不願意改。我們通過黨員干部示范引帶,讓村民親眼看到,親身體會了廁所改造后的好處,實現了從‘不想改’到‘我要改’的觀念轉變。改造后的化糞池統一為無害化三格式化糞池,質量優良,打造了明水縣廁所改造的示范樣板。”據介紹,2019年,明水縣廁所改造工程開工建設2069個,全部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全縣農村改廁工作,不僅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村的臟、亂、差、臭等老大難問題,而且改善了群眾生產環境、生活習慣和健康指數,也為農村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衛生基礎。

明水縣的廁所改造只是全省農村新面貌的一個縮影,如今,黑龍江省農村的“廁所革命”已全面鋪開。截至2019年11月17日,完成農村改廁9.4萬戶。在補貼標准上,確定了室內水沖廁所省級財政每戶補助4000元、非水沖生態廁所每戶補助2000元的標准,省級財政已下撥改廁資金7.29億元,資金投入規模前所未有。

秸稈打包待運。劉憲武 攝

“百姓水缸不能臟” 打好水源地保護戰

哈爾濱市賓縣二龍山風景區是黑龍江省老牌風景區,美麗迷人的二龍湖讓周邊的居民心馳神往,二龍山水庫也是賓縣的飲用水水源地。2019年,賓縣加大環境監管力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景區內33家賓館全部關停,同時將上游14000畝農田全部流轉,改用無公害方式種植果樹、畜牧草。新建並開放4座水沖式廁所,燃油型船隻全部改為電動型。同時,從各責任部門抽調精干力量,成立了由旅游、公安和生態環境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隊伍,堅持24小時巡護管理,不斷增強岸上、水面防護能力,切實鞏固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整治成果。

百姓的水缸不能臟,2019年,全省26處縣(區)級地表型飲用水水源地100個問題提前75天完成整治任務,水源地保護區內近6000戶居民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得到妥善處置、50余家旅游餐飲和工業企業拆除或關閉、近3萬公頃耕地制定了農業“三減”方案。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按照“夯實集中統一的水源地攻堅領導機制、形成兩個合力、抓好三個重點、做好四個監督、強化五項保障”的工作思路和“一個水源地、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原則,水源地保護成效顯著。

垃圾分類。焦洋 攝

農場成了動物樂園 黑土地保護見成效

位於綏化市綏棱縣四海店鎮南6公裡的天華農場,群山環抱,樹木密集,山鳥不時地飛過。潺潺溪水中,魚兒悠游,岸邊花草繁茂……“這是多年來實施黑土保護的成果。”天華農場場長孟德林介紹。2013年,農場全面實施有機種植推進黑土保護。目前,農場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無公害,無污染,年糧食總產量3500噸左右。生產基地有養殖場,大牲畜存欄546頭。天華農場生產的大豆、大米、面粉、黑豆、紅小豆、芸豆、高粱和玉米產品分別通過了中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有機認証。

說起黑土保護的措施,孟德林場長說,農場制定了一整套保護黑土地的辦法和措施,不使用一切對環境和土壤有危害的化肥、農藥、除草劑和生長素等任何物品。不使用除草劑,全是人工除草。旱田人工鏟地三遍,水田人工拔草三遍,減少機械排放對土壤和水源污染。生產基地利用無污染草原、濕地和秸稈飼料進行畜禽養殖,增加肥源,再用畜禽所產生的糞便肥料還田,形成了秸稈(發酵)——養殖——肥料——肥料上地——秸稈的自然生態良性循環鏈條。同時,對農作物秸稈零焚燒,全部進行秸稈飼料加工,為養殖業提供飼料。

居民在鬆花江邊垂釣。焦洋 攝

天華農場實施黑土地保護措施以來,山綠了,鳥多了,水清了,魚多了,草密了,花多了,形成了自然和諧的小氣候。孟德林場長說,農場對濕地、草場實行零開發,對野生動物實行零捕殺,一些東北常見的小動物在這裡安家落戶。如今,農場已變成了天然的動物樂園。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天華農場所在的綏化市借助國家實施黑土保護工程項目的契機,多路並進、多項聯動深化“寒地黑土”保護,開展綜合保護,生態效益、耕地質量、糧食產能等顯著提高,釋放了綜合效應。

孩子們在鬆花江暢游。焦洋 攝

2019年,黑龍江省加強土壤污染的有效管控。加快能力建設,實現全省土壤環境監測點位全覆蓋,滿足土壤環境質量評價、考核和預警需要。強化基礎保障,完成全省1.9億畝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推進全省20%縣市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根本保障。

2019年,龍江天更藍、水更清。春夏交替和秋高氣爽的季節,湛藍的天空,好像一幅油畫﹔徜徉在草地上,都能聞到清新的泥土和青青的草香。“夏天帶孩子到鬆花江邊游玩,可以清晰地看見小魚苗在岸邊游來游去,這是在以前很少見到的。2019年,水質的改善,鬆花江邊開設了多個公益的天然浴場,讓很多成年人找回了童年戲水的感覺。這才是天然的原生態!”說起2019年身邊的變化,哈爾濱市民嘉寧為家鄉生態環境的改變點贊,投出了滿意票。 

 

系列報道

黑龍江:脫貧攻堅下足“繡花”功夫

“優化營商環境”讓黑龍江投資優勢逐漸顯現

(責編:趙怡、李忠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