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二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多臟器切除NOSES手術同時切除4處腫瘤

2020年06月28日19:31  來源:人民網-黑龍江頻道
 

人民網哈爾濱6月28日電 近日,哈醫大二院普外科九病房(結直腸外科病房)主任王貴玉教授團隊成功在腹腔鏡下為一例右半結腸癌伴三處肝轉移的患者完整切除了右半結腸和三處肝轉移灶,並經陰道后穹窿開口將標本經陰道取出到體外(NOSES-Ⅷ式法)。據悉,這是一例高難度的根治性手術,國內外罕見NOSES技術完成右半結腸癌與肝轉移灶同期切除。

手術團隊第一組(左起王貴玉教授、湯慶超副主任醫師、馬天翼博士)負責右半結腸癌根治手術。

家住哈爾濱市的王大娘今年62歲,近幾個月來出現了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便血、腹痛等症狀,開始她以為忍一忍就過去了,沒想到情況越來越嚴重,家人陪伴王大娘到醫院進行了相關檢查。腸鏡檢查和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王大娘患有右半結腸癌,並在進行肝臟磁共振檢查時發現了三處肝轉移灶,一處位於左半肝,直徑約3cm﹔另外兩處位於右半肝,直徑各約2cm。王大娘接受了新輔助化療,沒想到在兩個化療周期結束復查時,醫生發現王大娘的肝轉移灶沒有被抑制,反而有擴大增長的跡象。

面對如此嚴重的病情,為尋求規范治療,王大娘和家人來到哈醫大二院結直腸腫瘤外科就診。王貴玉教授仔細詢問了患者的病史並查看患者的相關檢查報告后,立即為其組織了多學科MDT會診討論,經專家們的綜合評估,認為三處肝轉移灶處於初始可切除的狀態,可以聯合右半結腸病灶同期根治性切除,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如何用對患者創傷最小的方式同時完整切除四個病灶是醫生們面對的另一個難題。

王貴玉教授團隊對患者的結腸癌原發病灶和三處肝轉移病灶進行精准評估及手術路徑規劃時討論出了三種方案。

第一種,進行傳統的右半結腸手術和肝臟部分切除手術,但這種手術方式需要30cm的腹壁右旁正中切口及10cm延展切口。由於患者體態較胖,腹壁脂肪較厚,極易出現脂肪液化、切口感染、術后疼痛等情況,同時,這種治療方式患者的恢復期較長,長期臥床易引起墜積性肺炎及腸管粘連等,為患者的康復和術后生活質量帶來極大困擾。

第二種,在腹腔鏡下實施右半結腸手術和傳統的肝臟部分切除手術,這種方式需要在肋緣下開一個較長的弧形切口,同樣會因刀口過長、創傷較大出現一些和第一種方案相似的並發症。

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王貴玉教授提出了第三種方案,進行腹部無輔助切口經陰道取標本的有半結腸癌根治術聯合肝轉移灶同期切除術(NOSES-Ⅷ式法),這是一種微創又安全的方式,既能完整切除病灶完成根治手術,又能取出標本,但實際實施起來對術者的要求極高。通過與手術室、麻醉科、ICU等科室進行詳細溝通、綜合評估、充分准備后,手術如期進行。王貴玉教授、湯慶超副主任醫師、馬天翼博士作為第一組負責右半結腸癌根治手術,而高峰主任醫師、黃睿副主任醫師、金英虎博士作為二組負責右半肝兩處轉移灶剜除及左半肝切除手術。

手術團隊第二組(左起高峰主任醫師、黃睿副主任醫師、金英虎博士)負責右半肝兩處轉移灶剜除及左半肝切除手術。

考慮到給患者進行右半結腸癌根治手術時已經在腹壁上打了4個戳孔,如果進行左肝、右肝手術再各打4個戳孔,一共需要12個戳孔,這樣不僅會影響美觀還會造成后續護理上的困難。醫生們討論后決定在肝臟手術布孔時將原有戳孔“能用盡用”,盡量減少新增戳孔。最終,經過充分游離、精細操作,醫生們完整切除了患者的右半結腸和三處肝轉移灶,並將標本置於標本袋內,經陰道后穹窿開口將標本經陰道取出到體外(NOSES-Ⅷ式法),而后完成腹腔鏡下的消化道重建,關閉陰道后穹窿開口,創面確切止血后留置引流,關閉戳卡孔。手術全程用時約305分鐘,出血量控制僅為50ml。術后患者腹壁僅有7個戳卡孔存留。

據悉,該患者的恢復速度較傳統手術方式快,術后30h患者可以離床活動,術后56h左右患者可以進少量流食。目前,患者無明顯疼痛感,未出現並發症,仍在康復治療中。

王貴玉教授介紹,哈醫大二院結直腸腫瘤外科每年開展手術1300例以上,結直腸腫瘤專科化比例達90%,其中具有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NOSES手術例數總共達400例以上。目前,可開展NOSES術的組織器官主要涉及結直腸、胃、小腸、肝膽、胰脾以及婦科腫瘤等。與常規腹腔鏡手術相比,NOSES的最大優勢就在於避免了輔助切口,術后腹壁僅存留幾處微小的戳卡疤痕,將“無疤”理念發揮到極致,不僅有助於患者的快速康復,更可避免手術瘢痕帶來的不良心理暗示,為進展期甚至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帶來福音。(焦洋、李華虹、楊嘉安)

圖片由哈醫大二院提供

(責編:張齊、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