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發布
人民網哈爾濱11月18日電 (韓婷澎)11月18日,黑龍江省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黑龍江省統計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黑龍江省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正式發布。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是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於2018年9月全面啟動。全面及時准確掌握黑龍江省國土利用狀況和資源家底,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調”工作歷時3年,經過“國家統一制作底圖、內業判讀地類、地方實地調查、省級全面核查、國家核查驗收、統一分發成果”等多輪次工作互動,圓滿完成了第三次國土調查任務,並取得了重大成果。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准時點,全面查清了黑龍江省國土利用現狀數據,集成了1174萬個調查圖斑,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國土調查基礎數據庫。
據省自然資源廳廳長鄂忠齊介紹,《黑龍江省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與“二調”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到,黑龍江經濟社會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了重大進展,全省國土資源利用狀況也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從黑龍江省的資源稟賦條件來看,耕地、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以及建設用地總量約佔全省總面積的90%。
“三調”數據結果表明,黑龍江省耕地總面積為2.579億畝,約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約佔全省國土調查總面積的37%,與“二調”數據相比,耕地增幅近8%。從耕地變化結構上看,黑龍江省水田面積增幅較大,達96%,主要是種植結構的調整,由旱地改為水田。一直以來,黑龍江省認真貫徹落實嚴格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耕地保護工作成效顯著,耕地總量穩居全國第一,新增耕地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圓滿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任務。但是從我國耕地保護的總體形勢上看,統籌考慮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等因素,未來黑龍江省耕地保護任務將更加繁重。黑龍江省將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特別是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耕地質量提檔升級,科學規劃利用好耕地后備資源,給未來留足發展空間,切實擔負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使命。
基於生態文明建設大局需要,為加強濕地資源的保護,在“三調”工作中,國家將“濕地”調整為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並列的一級地類。將“二調”中7個二級地類歸入“濕地”一級地類的同時,按照各地類不重不漏的原則,相應調整了有關地類的調查標准。因此,“三調”中林地、草地、濕地和水域的概念與以往概念有一定的差別,相應數據不能直接進行比較,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對比分析。
“三調”數據顯示,全省林地總面積3.243億畝,佔全國林地總面積近8%﹔草地總面積為1778.61萬畝,約佔全國草地總面積比例較小,不到1%﹔濕地總面積為5251.48萬畝,約佔全國濕地總面積15%。這三種地類佔全省國土調查面積56%。經綜合分析研判,全省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總量與“二調”數據相比基本持平,除少量被建設用地佔用,主要流向了耕地。從數據分析來看,黑龍江省國土利用和生態用地格局還不夠穩定,有的地方生態布局還不夠合理,林區、牧區、灘涂等范圍內的不穩定耕地還佔有一定的比重,對於這些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資源利用方式,下一步將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的原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結合新一輪的國土空間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以“三調”數據成果為底圖,科學確定好生產、生態、生活空間,推進生態強省和美麗龍江建設。
按照“三調”標准統計,黑龍江省建設用地總量為2117.25萬畝,國土開發強度約為3%。由於“二調”與“三調”在建設用地調查標准上改變較大,無法直接進行比較,在扣除標准變化因素,按照可比對標准進行歸類統計分析,十年間,黑龍江省建設用地增加164.97萬畝。黑龍江省建設用地呈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建設用地保障有力,建設用地的增加與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總體相適應。二是黑龍江省建設用地節約集約水平不高,2019年城鎮人均建設用地137平方米。三是全省存量建設用地挖潛空間較大。城鎮村用地結構調整、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建設用地復墾都有較大空間。通過數據分析,黑龍江省城鄉建設仍以外延擴張為主,村庄用地空心化、建設用地粗放利用、閑置低效土地亟待盤活等問題在不同地區還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建設用地管理上,將堅持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強化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下一步,黑龍江省將積極推動“三調”成果共享應用工作,以“三調”成果為統一底版,不斷提升自然資源管理工作水平,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