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市:厚植乡风文明 推进乡村振兴

铁力市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从组织建设、载体活动、产业发展、设施提升四个方面抓实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现已建成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标兵)11个、伊春市级文明村镇(标兵)43个,创建率达79.7%。
铁力市始终把乡风文明作为推进农村全面进步的重要抓手,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工作重心就向哪里聚焦。强化领导压责任。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文明委主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文明办主任,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铁力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印发《铁力市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为建设高质量乡风文明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严格督导抓推进。采取“日常指导、动态考核、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围绕思想引领、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加强指导,累计开展实地指导110次,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质效。精准考评促提升。将营造创建氛围、选树先进模范、加强诚信教育等乡风文明重点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分年度制定《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细则》,结合责任单位全年工作成效进行综合排序,激励先进奋力前行。
铁力市把树立规矩、示范引领作为激发群众主体意识的重要措施,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由政府独唱向群众合唱转变。村规民约“立德”。组织全市71个行政村将家庭美德、环境卫生、村风民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组建“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自治组织,定期开展道德评议活动,村民文明素质逐步提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丰富载体“弘德”。以“乡风文明随手拍”“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为依托,征集展示“乡风文明随手拍”优秀图片作品155份,开展线上线下节庆活动150场次,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举办文艺汇演162场次,以多姿多彩的文化建设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示范引领“明德”。以评优树模为抓手,广泛开展“百户千星”评选活动,成功推荐“中国好人”2人、“龙江好人”14人,选树“十星级文明户”100户、“身边好人星”620人,在融媒体平台展播道德模范的优秀事迹,让良好家风家训在互评互议中广泛传播。
铁力市将乡村经济作为发展乡风文明的关键支撑,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兴旺带动文明兴盛。深化改革提活力。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宅基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交发包交易666笔,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373万元,20万元以上村达到94.4%,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成功承办伊春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场会。抓实稳产增质量。顺应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选择投入少、收益高、效果好的优质种植项目,2022年播种粮食作物156.4万亩,总产量达48.3万吨;严格落实“田长制”,建设高标准农田68.5万亩,农业科技贡献率、机械化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8%、98.5%和99.5%,域内农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延长链条促增收。积极拓展康养旅游、研学科普等农业新业态,在铁力市工农乡北星村,充分利用农家闲置庭院,建设了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2022年累计营业收入达30余万元,形成了民心思稳、共谋发展的淳朴民风。
铁力市注重统筹群众的文化喜好和精神需求,下大力气美化村庄环境、建设文化设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志愿服务形式融入经常。整合资源建“平台”。以乡风文明试点村镇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屯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设计安装63个乡风文明景观标识,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先进人物等主题展板、文化墙1020处,建成乡风文明试点村镇43个,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强化投入靓“颜值”。以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行县为引领,高标准实施19个村屯和1个林场所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工程,设置分类垃圾桶6.8万个,栽植各类树木478万余株,硬化村内道路、边沟551.2公里,域内人居环境品质极大提升。志愿服务育“新风”。以1中心、8所、91站为实践阵地,搭建“拉网式”服务平台,深入开展在树下话教育、在线上说党史、在田间讲技术等志愿服务活动,2022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600余次,惠及群众5.8万余人,实现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高效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