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黑龍江頻道>>地市動態

牡丹江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全省二十連冠”

來源:牡丹江日報
2023年03月27日08:30 |
小字號

初春3月,雖然天氣乍暖還寒,但勤勞的雪城農民已經開始忙碌了起來:選種、育苗、學技術、檢修農機具……積攢了一冬后勁的黑土地,正在孕育著新的豐收。

農業增效、農民富裕,是城鄉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在剛剛過去的一年,牡丹江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835元,同比增長3.3%,實現“全省二十連冠”。“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牡丹江,農田面積僅佔全省的4%,在耕地等資源相對較少的情況下,牡丹江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20年領跑全省各地的主要動力是什麼?今后如何進一步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帶著一系列問題,記者展開了採訪。

四大支柱產業撐起農民的“錢袋子”

回望2022年,牡丹江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於“三農”工作各項決策部署,糧食總產量達到61.2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食用菌、果菜、生豬、肉牛4大支柱產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之勢,為牡丹江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全省二十連冠”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統計數據看,牡丹江市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實國家、省政府各項惠農政策,引導農民超額完成省定346萬畝大豆擴種任務,推廣30多項先進農業科技……在干部群眾共同努力下,全市糧食產量達到61.2億斤,同比增加1.7億斤,實現“十九連豐”。

作為“全國食用菌產業第一大市”,去年牡丹江市食用菌產量達到21.58萬噸,同比增長0.37萬噸,東寧農民靠黑木耳等特色產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連續17年保持全省縣級城市首位。牡丹江蔬菜產量突破100萬噸,其中,出口蔬菜佔全省70%,部分優質蔬菜銷往國內經濟發達省市賣了好價錢。全市出欄生豬110萬頭,出欄肉牛20.7萬頭,畜牧業實現了穩定發展。

打綠色牌走特色路

牡丹江市種植業和畜牧養殖業受天氣變化、市場需求變化、銷售價格波動等多種因素影響較大。為了強化農業優勢,相關部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產業,瞄准國內國際市場需求推出優質農產品,擴大“菌菜牧林藥”等特色產業規模,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提升牡丹江農業整體效益。

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人士說,去年牡丹江市綠色有機食品認証面積達到532萬畝,綠色有機食品生產企業發展到93家,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証產品220個,通過精深加工增值、強化市場營銷、放大品牌效應,提高了農業效益。

牡丹江市積極引導農民實現標准化園區化經營,去年棚室菌比重達到24%,與普通地栽木耳相比1斤棚室木耳銷售價格高出5元錢左右。在優質木耳平均售價接近40元的同時,形成了7大系列上百種產品。針對市場需求,去年牡丹江市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8.8萬畝,新增林下經濟6.5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成為拉動全市農民收入增長的亮點。

與此同時,牡丹江市聚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去年開工建設億元以上農業項目5個,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延伸了農業增值鏈條。

增強優勢拓寬增收渠道

2023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站在牡丹江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全省二十連冠”這個新起點上,牡丹江市提出加快打造特色農業強市,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全力爭當全省農民富裕富足排頭兵。

針對農民收入連續20年領跑全省,基數較大、增速較小的情況,今年牡丹江市將堅決完成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任務,培育壯大產業促增收,以縣域為單元,抓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加大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項目招商引資,補齊農產品精深加工短板,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力爭全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增長5%以上。

推進改革創新促增收。今年牡丹江市將扎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支持鼓勵家庭農場組建合作社、合作社創辦企業,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

做優“土特產”促增收。今年牡丹江市將在“土”字、“特”字、“產”字上下功夫,在開發產品上體現“錯位”,在品質追求上體現“第一”,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

深化農文旅融合促增收。結合“美麗鄉村”“一村一品”建設,今年牡丹江市將持續打造城郊游網紅打卡地和鄉村旅游樣板,提升鄉村旅游競爭力,不斷釋放“旅游+文化+農業”產業潛能,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記者 呂曉明)

(責編:王思迪、鄒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怎樣繳納城鄉居民社保費才更便捷?01:53
  • 烏蘇裡江濕地霧凇景觀美不勝收01:26
  • 2023年黑龍江這麼干01:42
返回頂部